“跳蚤市場”驚現皇帝印章 探銅印歸屬之謎
“跳蚤市場”驚現皇帝印章 探銅印歸屬之謎
“跳蚤市場”驚現皇帝印章 探銅印歸屬之謎
一個小小的古玩“跳蚤市場”,驚現一枚皇帝發布詔告用的印章;幾個見過印章的古玩玩家,有人擔心“上當受騙”不肯下手,有人卻立即掏錢將其買入囊中!而后,一位80多歲的專家引經據典,歷數雅安400年風云舊事,推測印章主人身份……
這枚小小的印章,它究竟是真是假?在這枚印章流入市場的背后,它到底又有怎樣的一個神秘故事? 4月10日,農歷丁亥年的二月廿三日。這天,太陽終于露出了臉——在接連多日的陰雨過后,當天的最高氣溫,竟一下子升到了有些燥熱的22度。
在前往市區彩虹大橋(雅安大橋)的途中,20年來一直都在搞古玩收藏的陳德潤腳步有些著急。他來到大橋北邊的那個古玩交易的“跳蚤市場”,心里是想著要盡快地尋找到一件罕見的東西。
“跳蚤市場”驚現“皇帝旨曰”
“雅客園”人頭涌動。旁邊的古玩市場中,一個個商販擺出了看上去讓人眼花繚亂的一件件寶貝。
陳德潤的目光,緊緊地盯住了一個中年男人地攤上的一件物品。
“就是它!”陳德潤的心中,禁不住有些激動起來。是它!是它!就是它了!陳德潤開始確信。
原來,就在頭一兩天前,玩友陳小陶就告訴他說,彩虹大橋的古玩交易市場上,出現了一枚印有“皇帝旨曰”字樣的印章。印章是銅質的,不曉得出于什么年代,也看不出它究竟是真是假。
陳小陶還告訴陳德潤說,那枚銅印章大約一寸見方,上面刻的字體是篆文。由于懷疑它是“水貨”(假文物),他因此沒有出手收購。
“你去看看嘛!”陳小陶還告訴陳德潤說。于是,陳德潤趕緊就來了。
“你的這枚印章咋個賣?”陳德潤問中年古玩攤販說。
“100塊錢!這是最低價,一分也沒得少,要你就拿去!”對方也干脆地說。
“哪里值得到那么多喲!……”陳德潤迅速進入了角色,開始和中年男子攀談起來。在了解了一些印章的詳細情況后,陳德潤決定出手了。
這枚看上去有些怪怪的印章,最終花了幾十元錢,就到了他的手上。
“你屋里頭還有沒得其他印章?”
幾天之后,地攤上的中年男子又給陳德潤拿來了另外2枚同樣是銅質的印章。
中年男子介紹說,賣給陳德潤有那枚“皇帝印”,是他從一個名山玩家那里收來的東西。在此之前,印章最初是從名山縣紅巖鄉“謝家祠堂”附近一個姓張的人手中收來的。
一個小印章,三易其手終來雅。而在紅巖鄉那個姓張的人手中,據說還有一件鎏金的器物,雖然十分精美,但主人卻不肯出手相賣。
能夠知道的也就這么多了!陳德潤自己也不能確認印章的真假,但他最終還是把它買了下來。“得找專家看看……”他心里想著。
銅印是張獻忠的寶物?
陳德潤找到了曹宏。
由于陳德潤是省收藏家協會雅安聯絡組組長,他同曹宏先生交往已經很多年了。而精通雅安地方史籍的曹老先生,對陳德潤同樣也再為熟悉不過。
“從這枚‘皇帝印章’的大小和印料看,它肯定不是正統朝代的國璽,而應該是‘草寇’稱帝的臨時印章。”曹宏先生判斷說。
他說,根據印章的來歷和雅安史籍記載的情況來看,名山縣紅巖鄉在明代的時候,和李自成同期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經在這里和前來鎮壓的政府軍隊打過一場大仗。而這枚印章,很有可能就是張獻忠在特殊社會情況下使用的一枚臨時印章。
“據《明史·流賊傳》記載,張獻忠于崇禎十七年即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冬十一月‘即偽位’,僭號大西王。據出土銅印的大小和文字,顯見它絕非是張獻忠的玉璽,而是他賜給其四個‘義子’張能奇等具有‘尚方寶劍’的權力證明。”
“可能是由于當時軍情緊急,有可能來不及上報,因而張獻忠就用印交給他的幾個義子代替圣旨,所以印文為‘皇帝旨曰’。此印,可能是張能奇在名山總崗山麓,與天全土司楊之明大戰潰敗時的遺失之物!”曹宏先生說。
據介紹稱,由于迄今為止,在雅安都還沒有發現過一件張獻忠大西政權的文物實物,因此這件印章如果能被證明真是張獻忠政權的物件的話,那這枚小小的罕見印章,無疑將會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印章之始,最早起于秦始皇時代。一般來說,古代皇帝發布詔書的時候,都要先用‘奉天承運,皇帝制(詔)曰’字樣的開頭,而后再發布詔告的具體內容,并且蓋上寶印來證明詔書系出皇政……”四川省的一位文物專家介紹說,在明末時期,張獻忠在四川許多地方都有活動的足跡,而他的大西政權,以前也曾經出銅質的“大西之寶”印章。因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尚不能最后斷定這枚刻有“皇帝旨曰”字樣的印就是張獻忠的,但可能性很大。
陳德潤說,由于印章使用銅質,應該是在明代的時候。而他從手上這枚印章的包漿、銘文等來看,應該能夠證明東西是真品,而不太可能是偽造的“假古董”。
銅印之謎仍未解開
一枚印章,打亂了陳德潤內心的平靜。同時,最終尚未確認它的真實身份,以及價值大小到底如何等等,這也把一個個懸念拋給了人們。
名山縣紅巖鄉真有個叫“謝家祠堂”的地方么?一個神秘村民的家里,為什么又會出現這樣的稀有寶貝?
7月19日,記者與陳德潤先生等一行4人,專程前往紅巖鄉一探究竟,試圖“從源頭上”完全揭開這個謎。
村民們說,張獻忠的確在當地活動過——張獻忠來紅巖的時候,有人在房屋背后的一棵大樹子上寫了字,流傳也說張獻忠好殺人……如果誰看見了他的話,會被“大刀切豆腐(指砍腦袋)”。
“張獻忠在我們紅巖鄉的傳說,我們這兒的一個老夫子(當地較有學問的人)曉得。他把故事講得清清楚楚的,就是說的張獻忠在紅巖的事情……”在名山紅巖金龍村,當地的村民介紹說,“謝家祠堂”早就拆除了,至于誰曾得到過這枚“皇帝印章”,他們則從來沒有人聽說過。
“我收到的‘皇帝印章’,就是在謝家祠堂附近傳出去的。據說,是當地人在一座廟子拆房梁的時候發現的……”根據陳德潤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一行又先后輾轉到了當地的數個地方,然而直到最后,都沒有找到了解印章來龍去脈的那個“神秘人物”。
從紅巖鄉金龍村,到當地的一個個村民家中,再到當地的古廟所在地,記者一行都找不到任何有關的“證據”。
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炳中先生介紹說,在大西政權的文物實物當中,以前在雅安也只是發現過張獻忠時期的“大西通寶”錢幣,而且數量也極少。而對于陳德潤先生收到的“皇帝印章”,首先要鑒定它的真假,然后再根據它的銅質年代,以及印章字體、工藝等特征去進行判斷,從而才能推斷出它的實際價值。
“這枚印章,已經有外地的玩家來看過了……他們想出高價買走,但我沒舍得出手。”
他說,如果今后有條件的話,他也想把印章拿出來,再請有關專家作進一步的鑒定。“如果印章是真的,那就太好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