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之光教授訪談錄
楊之光教授訪談錄
楊之光教授訪談錄
采訪人:李鋼 孫曉楓
講述人:楊之光(以下簡稱楊)
問:楊老師您是廣東當代藝術界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一輩子都獻身于藝術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當您離休以后,離開了教育崗位,很多人以為您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沒想到您卻再一次興教辦學,創辦了“楊之光美術中心”,能否談一談您創辦美術中心的動機和想法?
楊:
我的職業是教師。雖說從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但我的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教育事業是一項付出的事業,我為這個事業付出了一輩子,并且用行動說明了這個問題:我畫了一輩子畫,教了一輩子書,把自己的1200多件作品全部都捐給了國家。我是屬于國家的、人民的,社會的,從不為個人考慮名利。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美育更是擔負凈化人生、美化人生、設計人生的責任,我辦美術中心的理念即源于此。我一輩子都在追求美,退休后如何延續我的教育理念,創辦美術中心可以說是追求一生的完美。
問:教育事業可以說是您終生孜孜求索的事業,我注意到您剛才提到的“凈化人生、美化人生、設計人生”,這“三美”有何聯系?
楊:
這“三美”是相互聯系與遞進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關注青少年的成長,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青少年時期的教育。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教會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人民日報出版的《格言大全》中收錄了我常說的一句話“發掘生活中的美是我最大的樂趣?!薄∠葐⒌虾⒆印懊馈钡男撵`、再給予孩子“美”的眼睛,最后教會孩子創造美的生活,是我們的美育要達到的目的。
問:作為一個新型的藝術教育中心,您能否談一談中心的教育理念,她對于很多從事藝術教育的人來說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
楊:
少兒美術教育很容易陷入一種生搬硬套的窠臼中,這種情況中國外國都有。在國內舉辦兒童美術比賽,各種少年宮、興趣班等等都會進行突擊培訓,把獎項拿到手事情就完成了,但是孩子的美感、審美層次并沒有得到提高。我主張教會孩子發現美,不但在藝術中有美,在生活中也有美。青少年教育是人生觀、世界觀奠定的基礎,這個基礎打好了他們將終生受用不盡。問:從您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楊之光美術中心是以塑造人為宏觀目標的,在兒童美術教育上有著一條全新理念的美育素質教育概念之路,對于這一問題您有何看法?
楊:
我曾經寫過一首詩紀念吳作人先生,其中一句是“要做畫家先作人”,這也是我從藝幾十年的信條和體會。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品德培養本非美術中心一家之事,這是一個全社會都應該來關注的事情,但是我愿意把中心納入這個事業中,為社會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在具體的教學中,美術學院科學的教學方法中心能不能借鑒,在這個問題上爭議很多。我搞了一輩子教學,對這點看得很通,認為完全可以。大學生和小學生沒有本質的區別,有的是認識的層次不同,美院的教學方法如臨摹、寫生、默寫、速寫等等,這都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培養了很多人才。針對孩子的特點我們強調想象創作這塊,可以預見未來社會不論什么專業都需要想象力,這也是美術中心的教學與眾不同之處。
問:在充滿各種機會和挑戰的三年里,美術中心是怎樣抓住機會、排除困難,而創造輝煌的?
楊:
這是件“自討苦吃”的事情。我的女兒、女婿從美國回番禺定居協助我管理美術中心,但自己還是要操心:美術中心是民間教育機構,國家并無投資。中心經過三周年的成長到了收獲與再發展的階段,要抓住廣東建設教育大省、番禺建設教育大區的契機,把番禺教育(美術、英語、鋼琴)的一鼎三角之勢做大。
問:您能否就中心和社會、社區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談一談您個人的看法?
楊:
互動必須有方方面面的共識,在創辦之初曾經與某些集團合作,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樓盤是營利的,追求的是短期的銷售效益,但教育事業不是盈利的,它的回報不是物質性的。所以作為一個民間教育機構,如何從企業輸血到自身造血是我們要探索的方向也是要面對一個現實。美術中心是番禺教育的一本活資源,如何把這個資源用好、用活,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機構來共同關心這個事情。
問:您的作品中始終堅持對社會變革、大眾生活等方面的關注,我想這是源于您內心深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辦美術中心這一舉措,也是作為內在責任感的另外的一種外化形式或一種延續嗎?
楊:
最近的報紙上出現了許多觸目驚心的報道中學生跳樓、弒母等等,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把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帶到中心教育工作者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我要求中心的每一個教師都要關心社會現象,思考你工作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要培養健康的孩子,在這個共同的思想基礎上,中心上上下同舟共濟,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