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淘金術 怎樣買進質優“原始股”
當代藝術淘金術 怎樣買進質優“原始股”
當代藝術淘金術 怎樣買進質優“原始股”
“70后”藝術家的作品正處于生長期,可選的藝術家比較多。他們的作品市場價格一般在一兩萬美元,相對比較低,具有較大上漲潛力。
想三五年間獲取十幾、甚至幾十倍的回報?火爆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為這種情況提供了可能——5年前花費10萬元購買一幅張曉剛作品,現在就可能獲利數百萬元,收益率甚至超過變幻莫測的股市。
當代藝術還很火
去年9月底,被看作是“中國當代藝術風向標”的紐約蘇富比秋拍上,許多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作品慘遭滑鐵盧。方力鈞7幅作品中有6幅流拍,蘇新平4幅中有3幅流拍……68%的成交率與2006年3月春拍89.8%的成交率形成強烈落差。紐約風向標的作用很快顯現。盡管各家拍賣公司在當代藝術拍賣上費盡心機,但60%~80%的成交率還是讓人若有所失。一時間,泡沫論之說不絕于耳。 2007年,當人們對于當代藝術的走向還惴惴不安時,佳訊又頻頻傳來。3月21日,紐約蘇富比春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310件拍品,成交率76%,總成交額1.96億元。張曉剛的《血緣:三位同志》以1634.6萬元再次突破千萬大關,岳敏君的《金魚》拍出了1071.2萬元。 4月7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一)、(二)兩個專場分別達到82%和92%的成交率,總成交額2.1億元,比去年秋拍增長20%。一系列的數字表明,當代藝術品今春依舊保持強勢。
優秀作品不會貶值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熱潮,上海春季沙龍總經理葛千濤用4個字評價——“橫空出世”。大部分中國知名畫家的作品市場增值達200%以上,有些畫家作品增幅更達400%~500%,甚至還帶動美院學生的作品價格上漲。 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品是否被高估的爭論不斷,橫向比較得到的答案卻恰好相反。日本當代藝術品最高拍價達300萬美元,韓國的作品達250萬美元左右,印度許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也超過150萬美元。與之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尚處較低位置,上升空間還很大。 “真正優秀的藝術品一旦得到認同,達到某個高度后,價格只會隨時間而增長,不會貶值。”葛千濤表示市場多元.
當代藝術市場上,早年的買家大多是海外藏家、基金和藝術機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藏家也開始大手筆買進,頻頻曝出百萬元成交記錄。北京保利秋拍上,內地買家就以2200萬元拍下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 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品部副總裁張嘉珍介紹說:“現在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藏家相對平均。既有歐美、中東的西方藏家,也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亞洲藏家。由于市場的多元性,使其在將來的一段時間里不會受某一特定經濟區域的興衰影響。相對而言,市場更加穩定。”
關注一線畫家早期作品
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和岳敏君,在藝術市場中備受追捧,被稱為當代藝術“F4”。王廣義的《大批判》,張曉剛的《大家族》,方立均的《光頭潑皮》和岳敏君《傻笑人》都已成為畫家的代表性作品。張曉剛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以表現主義風格的繪畫活躍于中國藝術界。近年來,作品價格一路上升。去年佳士得秋拍上,他的《天安門》以1804萬元成交,創下其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岳敏君則用他作品中標志性的張開嘴笑的形象,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開始,岳敏君的作品價位一直處于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價格區間,但近年大幅飆升。在剛剛落幕的蘇富比春拍中,起價僅32萬美元的畫作《金魚》價格一路飛漲,最后以138萬美元成交,創下岳敏君個人作品的最高紀錄。“對于一線的先鋒藝術家,藏家可以關注他們的早期代表性作品。它們的估價相對不高,卻能從中探究出畫家從怎樣的狀態和環境中形成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尋找出他們典型風格成立的源頭。這些藝術家的地位已經確定,雖然價格較高,但購買他們的作品更安全。”張嘉珍說。
買進質優“原始股”
除了這些獲得認可的一線藝術家,一批“70后”的年輕藝術家也開始在拍賣場上爭奇斗艷。被藏家們看作“原始股”的“70后”主要指1970年~1980年出生的藝術家,如李繼開、閻博、歐陽春、熊宇、韋嘉等。也泛指一些有“70后”氣質的人,像生于60年代末的劉野、季大純等,以及生于80年代初的高 。“70后”畫家的整體亮相是在去年匡時國際于10月推出的主題拍賣會上。當時共上拍作品108件,成交81件,成交率為75%,總成交額671.33萬元。成交額和成交率雖然算不上高,但由于許多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都是首次付拍,取得這樣的成績已超乎人們預期。如此佳績也向市場表明“70后”畫家的極大潛力。 匡時拍賣公司油畫部經理尤永認為,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走高,張曉剛、方力鈞等藝術家的作品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擔的,“70后”這些年輕藝術家在今后一兩年中將逐步成為油畫市場主力。“70后”藝術的核心意義在于,回到藝術本身的自體性。他們的注意力被多元化的生活現實分散,在各自作品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更多體現個人生活,比如愛情、婚姻、財富等,而較少涉及“家國天下”的宏大主題。 這顯然迎合了年輕藏家的需要。而且,“70后”藝術家的作品處于生長期,可選的藝術家比較多。他們的作品市場價格一般在一兩萬美元,相對比較低。
不可跟風炒作,小心中套
然而,當代藝術市場魚龍混雜,有中國美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更多的是垃圾。曾有專家認為,80%的當代藝術品將被淘汰出收藏市場。 有人把當代藝術譽為掛在墻上的股票,而我們在看到其升值潛力的同時,也應該明白,藝術品和股票截然不同,它沒有任何標準和數據來衡量。因此,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中押對寶,尤為重要。 首先要從心出發,在藝術中獲得共鳴。談起如何收藏當代藝術品,眾多業內人士都表示要回歸藝術的本源,不要被市場所左右。 “有些藝術家不潛心創作,不敢創新,跟隨市場的熱潮,忘記了藝術本質的東西。在完善藝術評估體系,形成藝術品產業鏈后,大家會更注重藝術品的內在價值,上述情況會大有改觀。”葛千濤表示。 其次要從喜愛到了解和積累。 藝術家周鐵海表示:“嚴肅意義上的收藏家在收藏時,也是在幫助藝術家梳理創作歷程和藝術脈絡。像瑞士的著名藏家烏里?西克,收藏了15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他關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史,想記錄和收集整段歷史。而大多數國內藏家最缺少的就是那種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知識和理解。” “首先要研究和認識藝術家的作品和創作概念。找尋創作的有趣之處、重要之處。發掘哪些藝術家提出了獨特的個人觀點,有何獨特的表現方式。這都需要多參加藝術活動和展覽,多去畫廊看。在與藝術的互動中獲得樂趣,在認同的基礎上進行選擇。藝術品的增值是對于收藏的回饋,但不應以此為目的。否則風險性很高。”張嘉珍表示。 最后,在選擇作品時,思想性、題材、技法、數量、進入市場時間、有無明顯的炒作、包裝痕跡等方面,都是我們參考選擇的重要依據。 一定要注意觀察該畫家是否屬于實力派,如果該畫家的功底確實比較扎實,其風格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并在圈內具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其作品的價格也確實穩步上升,這樣的畫家值得關注。 有些畫家為了讓自己的作品升值,會雇“托兒”進行炒作。因此,當藏家選擇某位畫家時,一定要掌握其作品的升值過程及升值空間,不可跟風炒作,以免中了賣者圈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