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批”行用為愛國
“暗批”行用為愛國
“暗批”行用為愛國
閩南是我國著名僑鄉,海外華僑眾多。“僑批”作為與華僑文化密切相關的重要載體,其收集和研究正日益引起重視。“批”是閩南語“信”的意思,“僑批”即華僑匯寄款項回國的信件。“僑批”不僅是聯系華僑、僑眷的情感紐帶和匯款憑證,也是華僑艱辛創業的真實見證。在“僑批”的家族里有一種特殊僑批——“暗批”,它記錄了解放初期我國僑批業開展反封鎖、反限匯斗爭的那段歷史和華僑的愛國精神。
上世紀中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采取封鎖政策,東南亞的殖民地國家懾于壓力也對我國實施了禁匯或限匯政策。針對這種禁匯或限匯政策,海外僑批局采取“明來明去,暗來暗去”的辦法,凡符合華僑所在地規定的匯款,使用“明批”,在規定限額以上的匯款或禁匯國家匯寄的款項就采用“暗批”,以應對因禁匯或限匯對僑鄉經濟所帶來的沖擊。
筆者藏有一件1953年11月2日由廈門正大信局收轉至三都新江裕文堂的“信匯解款單”,這是一封由印尼“棉”局發回國內的“暗批”。“解款單”左上方蓋有“暗批”紅印,并加貼一張印有注意事項的小字條,內容是:“注意!回批(即僑眷給華僑的回信)請勿寫「港匯」或「元」”。這種“暗批”一般是通過香港或新加坡的僑批機構轉接后密碼電匯至國內解匯的。這些“暗批”,僑眷在回信時不能寫明收到“匯款”或“元”等的字樣,用以規避回信時受到檢查帶來的麻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