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為何不服中國“水土”?
畫廊為何不服中國“水土”?
畫廊為何不服中國“水土”?
2007年中國藝術品春季拍賣會已近尾聲,從成交總額、天價作品到新推項目,拍賣會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業內判斷藝術品市場是否回暖的“風向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畫廊的默默無聞。這個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中掌控日常交易的主角,在我國卻“四面楚歌”,面臨著數量銳減、結構單一、誠信“烏云”籠罩等多重問題。
畫廊為何不服中國“水土”?中國畫廊又該如何擺脫“配角”身份,以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
中國畫廊成“弱勢群體”
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拍賣行與畫廊是分工明確的“兄弟倆”,前者專職于少量精品的藝術品交易,后者則負責日常交易。在歐美的許多國家中,衡量一位藝術家的身價不是看他獲過什么獎,而是看與他簽約的畫廊到底是哪一家。
然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則是拍賣行完全占了“上風”。日前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誠信畫廊精品巡回展行業創新發展論壇上,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說,全國目前有800多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一年舉行約千場拍賣會,拍賣總額達150億元,除了目標明確走高端市場的一些大公司外,數目眾多的小公司代替了畫廊的位置,操縱起了藝術品一級市場。
中國國家畫院前副院長、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榆回憶,20世紀90年代,中國畫廊曾經發展迅速,數量突破萬家,但是在早期的曇花一現后,畫廊開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銳減。
“尤其到了2007年上半年,畫廊的發展舉步維艱。”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說。據西泠印社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藝術總監葉三寶觀察,目前國內不僅缺少有規模的品牌畫廊,一些畫廊連生計都很難維持,除了代銷幾張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頭沒有開張,更不用提畫廊應該同時具備的另外兩個基本功能——發掘新人、培養收藏群體,整體運作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
自畫自賣加大畫廊經營難度
拍賣是二級市場,畫廊是一級市場,在國際市場的日常交易中,“畫家-畫廊-收藏家”的商業鏈條已成為一種完善的市場機制,為何畫廊卻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無所作為?
業內公認的關鍵原因是,藝術品市場缺少一套規范完整的市場制度與行業守則。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主任助理胡月明說,不少拍賣行與畫家跳過畫廊直接交易,打亂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關系,使中國畫廊業陷入一種無序競爭的局面。
畫家自畫自賣的現象同樣加大了畫廊的經營難度。中國國家畫院前副院長、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榆說,當前有不少藝術家在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經濟利潤誘使他們不注重搞創造,而是推銷自己、包裝自己、炒作自己。如一些畫家將作品送入拍賣行,讓自己的學生或家人在拍賣會上舉牌以比較高的價格拍下,以便為自己在家賣畫創造價格空間。
“誠信畫廊”能否化解藝術品市場隱憂?
胡月明說,拍賣會有“放大”效應,甚至為追求“紀錄”有不誠信行動。相比之下,畫廊是按照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的價格,較為真實。另外,比起一家拍賣行一般每年只舉行兩次拍賣會,畫廊能隨時隨地待客,同樣有利于藝術品市場的常態、平穩發展。
一些畫廊也開始自發地走精品路線。如百年歷史“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2007年開出了名下的首家畫廊“一片云”,就堅持三個原則:一是一定是精品;二是禁絕贗品出現,否則原價退回;三是重大作品,要有專家組審定把關,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中國誠信畫廊、杭州山海星云畫廊負責人酈文龍說,注重藝術家檔案資料的管理保存,同樣有利于“保真”環境的形成。
除此之外,專家還提醒,當代的藝術家、美術家應歸位到畫廊。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系教授章利國說,藝術品生產者的誠信建設重點在于保持自己的藝術家人格和樹立精品意識。他介紹說,齊白石素來通過北京榮寶齋等藝術商業中介賣畫,不炒作,不弄虛名浮譽騙人,講信譽。吳冠中也曾提醒畫家們不要“在賣畫過程中將人格也賣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