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首發“利”字當先
“原地”首發“利”字當先
“原地”首發“利”字當先
近年郵票發行一大奇觀,就是有關郵票“原地”的爭論,聲調越來越粗壯,氣氛越來越熱烈,場面越來越壯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字,“利”。
何為郵票“原地”,比較一致的共識,就是“郵票的主題或主圖確認的事件發生地或實體所在地。”不同主題的郵票有不同的郵票原地選擇標準,人物是誕生地,事件是發生地,活動、會議是舉辦地,建筑、風光是所在地。但這只是一個大概念,具體到不同的主題,又有不同的選擇模式。正因為如此,郵票“原地”另外有主題原地、主圖原地、相關原地等概念的延伸。
在中國,郵票“原地”概念始于1980年“風箏①”郵票首發式,由此引出的是后來形成氣候的原地郵品的集藏熱。郵票原地郵品,尤其是具有票、戳、封相一致的原地封,不僅是專題集郵的良好素材,也是研究郵政史的珍貴資料。在市場,自然也有不菲的價格。
現在的郵票“原地”之爭,已經與學術性沒有什么聯系。更大程度上是地方集郵公司為奪取“原地首發”帶來的巨大商業收益而展開的白熱化大戰。這些地方集郵公司,一井之天,先確定“原地”本土小范圍,再借助社會文化力量,查證史料,引經據典,最后結論又回到圈定的“原地”范疇。這種白熱化的爭論進入21世紀,越來越無序化,越來越浮躁化,越來越淺薄化。而這種無序,這種浮躁,這種淺薄,從一定角度,動搖了集郵者對集郵之“集”所保持的純潔和堅定。
管理層對郵票“原地”之爭,始終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態度,甚至還有助桀為虐之嫌,如“華南虎”發行時,一下子確定了福建龍巖、浙江慶元、江西宜黃等3個郵票首發原地。“董永和七仙女”郵票問世,也在安徽安慶(《天仙配》劇目、黃梅戲之鄉)、湖北孝感(董永行孝、賣身葬父之地)、山東濱州(董永故里)、江蘇丹陽(董永故里)等多處首發。最典型的“文房四寶”郵票,在安徽歙縣、安徽宣城、安徽績溪、河南方城、河南三門峽、河南新安、山西新絳、浙江湖州等地,都舉行了郵票首發式。
如此泛濫現象,居然還有相應的理論根據,這就是郵票原地的“多源性”。從學術角度,郵票主題原地由于不確定性,確實可能出現一票多“源”現象。但具體到牽涉巨大商業利潤的“首發”,恐怕就不僅僅是“多源性”這樣簡單了。
以“文房四寶”郵票為例,各地集郵公司借“原地”開發出的郵品有多少?在安徽宣城,特別開發有“企事業單位公關需求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古皖名邑——宣城》、《文房瑰寶》、《中國宣紙之鄉——涇縣》、《中國徽墨》專題集郵禮品冊以及仿制郵票禮品盒等”(摘自當地新聞);在浙江湖州,有首發紀念封、綾絹封、極限片、《文房四寶之首—湖筆》郵折(50元)、《魅力湖州》銀冊(300元)、《魅力湖州》金冊(950元)、《湖筆文化》線裝冊(268元)等。其他幾個首發地開發的郵品,無論檔次還是售價,也毫不遜色。郵票“原地”之爭,由此可窺其真實目的了?
“文房四寶”也確實是近年被認為是“原地”最不易確定的一套郵票,引發爭論之“規模空前”,完全可以理解。國家郵政局也因此特地將它的發行日期,推遲到當年的9月10日。從研究角度,郵票“原地”有它的不確定性,通過探討,可以提升它的學術價值。但從商業角度,既然郵票“原地”有它的不確定性,那么由此開發出來的“原地”郵品,無疑就不可避免包含有夸大的水分。尤其是那些動輒就是數百元的“原地”郵品,延伸出來的附加價值,遠遠大于郵票本身價值,它還能有它的所謂收藏價值嗎?
宏觀上看,郵票“原地”首發功利化,郵票發行失信于天下,最終會動搖集郵者的集郵態度,并因此引發出郵壇危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