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形端石硯
箕形端石硯
箕形端石硯
中國早期的石硯注重實用性,裝飾較少。從造型上看,遠古的圓形臼窩、石研磨器、石餅、片石、黛板,制作原始古樸,呈現自然生態美。秦漢硯帶蓋添足,附有堆塑圓雕,有所長進。到五代時期,硯的形制有重大變化,無足的平臺硯出現了,見有歐陽修題記的平足南唐官硯(現存日本)。這是由于唐末高足椅的出現,人們開始伏案寫字作畫的緣故。唐代硯的形制,由圓形三足式,出現了圈足、多足、壁雍硯等。最享美名的突出形制是“兩足箕形硯”。硯的造型一端圓(或方)而窄,一端平而寬,如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簸箕。總的造型為前窄后寬,硯底前端無足平落地,后端兩足支撐,使硯面前低后翹。前低便于貯墨蓄水,后翹露出硯面以利研墨和舐筆,古樸而秀美。初唐,箕形硯四邊微弓,較為圓渾敦美。晚唐,漸趨秀挺,四邊微凹,被形容為“穹高腰瘦,刃闊如鉞斧之狀”。箕形硯有圓首、方圓首、花瓣首等形式,又有石質或陶、瓷之分。實物可見現藏于山東省博物館的“唐代箕形紅絲石硯”,山東益都縣出土,長13.7厘米,寬9.7厘米,高2.7厘米,彌足珍貴。
閩北私人收藏有一方“箕形鉞斧狀端石硯”(見圖),該硯長17厘米,寬14.8厘米,高2.8厘米。造型為方圓首型,前端外方(寬5.6厘米)內圓,底無足平落地;后端平而寬(寬14.8厘米),底下淘空為弧形,邊留兩足著地。硯面造型為古代闊刃鉞斧狀,前深后淺,硯面及硯池四周均見線刻云氣紋。硯左側邊框及硯池前頂端遺留有出土時與鐵器同葬的堅硬土鐵銹斑,雖經清洗,實難退去。該硯石質經方家檢驗為端石,硯底有赤紅火捺斑,四周見層層疊加冰紋,硯面為天青色。手摸石質,非常冰潤;叩之有木聲;置于清水中可見天然成趣的美妙紋理。貯水日久不耗,發墨勝于他石。隆冬極寒,他硯常冰,此硯溫潤。經多方考證,該硯應為晚唐箕形鉞斧狀端石硯,稀有珍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