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我所愛
畫我所愛
畫我所愛
時間:2007-08-02 00:00:00 來源:
名家
>畫我所愛
——畫家劉樹楓的五種藝術狀態(tài)
李人毅
中國畫這一古老畫種在盛世中顯現出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一批頗具藝術潛質的實力型畫家橫空出世,活躍在中國畫壇,劉樹楓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
劉樹楓與我同在一塊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立志繪畫事業(yè),在丹青沃野耕耘了幾十年。他任過綏化市畫院院長,這對我們地域來說是大畫院中的高職務了。如今與他一同工作過的畫家們,大都在當地以田園為題材挖掘黑土地上勞作的人們的新風貌,積累著黑土文化的結晶。按說這也應該是劉樹楓的既定藝術之路,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正在盛年之時離開了家鄉(xiāng),定居北京謀求發(fā)展,成為一名一心獻給繪畫事業(yè)的職業(yè)畫家。同時他不再畫村民原野,把他的藝術聚焦在以佛學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世界中,創(chuàng)作出以佛像和玉女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
一、 藝術之旅拉動了藝術家的生命活力,使藝術創(chuàng)作保持鮮活的狀態(tài)
劉樹楓的藝術之旅在進京后,在完成了玉女系列并轉入佛像系列創(chuàng)作之時,他開始了漫長的巡展之路。他的足跡遍及祖國的江河流域,他還攜作品到江南交流,到西部展示,又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qū)巡回展出,這幾十地的文化之旅,使他的作品走向外部世界,也把一個東北漢子的胸懷袒露在文明熱土和藝術的時空里。
帶著作品行走時,畫家是要有勇氣面對各種挑戰(zhàn)的,而挑戰(zhàn)是藝術發(fā)展的前行動力。劉樹楓勇敢面對現實,一是吸納各種文化營養(yǎng),二是隨時修正自己的前進坐標,加深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探求,在行進中謀發(fā)展。當人們熟悉了他的玉女用線表現主題和濃重的筆墨塑造佛像后,又推出了以佛教壁畫為背景的非線性造型和以線為主的仙女相結合的新的圖式。這批作品從思想性和表現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盛世》和《春歸》、《觀音》、《云淡風輕》等作品,都達到了相當的藝術家的生命活力,促進了藝術質量的提高,使藝術創(chuàng)作保持鮮活的狀態(tài)。
二、 人物形象的重復性,拓寬了作品的審美領域
劉樹楓進入21世紀開始蓄發(fā),如今長發(fā)飄逸,雖然才至天命之年,可是那花白胡須卻在述說著其人生歷程的滄桑。藝術家的滄桑是在他的心路歷程中,而最為艱難的歷程是對藝術風格的探索過程。劉樹楓在他的探索之路上苦中求樂,有了詩意性的開拓,這就是他在選定玉女這一藝術符號的同時為藝術語言進行了審美定位。這一定位是藝術家自我標識鮮明性的外溢,顯出藝術家的才華的特質——這就是人物形象的重復美。這種玉女人物的重復運用,使繪畫的主題更加深化,使作品的審美領域更加寬廣了。于是我們看到了《白云中》、《清音》、《飄香萬里》、《春曲》等系列作品,大都用同一個人物形象進行多重組合,以不同藝術內涵將我們引領到一個和諧瑰麗的文化境地里去遨游聯(lián)想,接受著藝術的洗禮和熏陶,進而進入一個忘我的藝術氛圍。
在欣賞優(yōu)秀交響樂時,我們無不被主題音樂的重復旋律所陶醉。劉樹楓深得這一內涵的真諦,他以繪畫的重復性讓玉女聲情并茂地變幻著位置,不斷地結合著新的樣式,使得這種重復不是呆板的藝術符號,使作品在深化全部主題的過程中,給受眾以交響樂般的藝術享受。
三、 強調線的作用,就是滲入了中國畫的魂魄這一生命線
如今研習中國畫的人越來越多,在有成就的畫家中出面臨著如何自我突破,達到創(chuàng)新立說的境地。其實要在眾多丹青好手中脫穎而出也實屬不易。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探索既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又能扎實地前行,必須要遵循藝術的規(guī)律。
劉樹楓深知中國畫的基本規(guī)律是以寫意性來表現主題,無論工筆畫還是寫意作品,都要以筆和墨為基本元素,為此線是中國畫的魂魄所在。
劉樹楓在藝術探索中,無論畫輕松復調式的玉女,還是畫凝重多維式的佛像作品,都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多年的藝術實踐使劉樹楓有著一手過硬的勾線本領和寫線的功夫,即他的線條除有傳統(tǒng)意義的勾勒外,還注意線的書寫性,一條條縱橫捭闔的線在他的筆下傳唱著藝術家的追求之歌。于是我們看到了《夢里花香》、《花開九州紅》中線的飄逸瀟灑,《大慈大悲》、《征》、《普度眾生》中的古樸凝重,也看到了《高山流水》、《觀音》、《祥云》中線的富麗華貴,《愛神》、《金身》、《永恒》中線的含蓄雋永。
線在劉樹楓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就是一條綿長脈動、生生不息的生命線,線也構成了藝術家丹青生涯中的畫魂,滲染著、傳遞著、生發(fā)著和展現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使其藝術作品在時間的走廊中穿行著,在受眾的觀照中流行著,在媒體的展示中壯行到時空的永恒。
四、 選擇敦煌為藝術母親,走從主流文化中吸納營養(yǎng)的創(chuàng)新之路
走向繪畫之旅的人都殊途同歸在藝術成果的園地上,在藝壇上能否脫穎而出,看的是成果,而成果如何,在某種意義上在于選擇,選擇就是命運。
劉樹楓踏上從藝之路,就選擇了苦行修煉。他認定沒有付出就沒有擁有,與有些人選擇“畫著玩”和“游于藝”而不同的是,這是一條永不滿足的求索之路。
求索中的劉樹楓注重本土文化的給予與外來學養(yǎng)的結合,這就是他把東北人的那種黑土地給予他的堅毅、果敢、坦蕩、執(zhí)著進行文化梳理后,積淀充塞為他的藝術前行的平臺。他站在這個平臺上就有自己的根基,在這一平臺上起步的劉樹楓,在選擇中牢牢把握著自己的命運。
于是,我們看到他的文化觸角延伸到中國藝術寶藏中最絢麗的所在——敦煌藝術。劉樹楓選擇敦煌是他人生的一大亮點,使他從本土文化層面提升起來,一步到位地走進了藝術核心去采擷、生發(fā)、拓展、突破。選擇了敦煌,使他的作品既有文化內涵深度,又有技術層面的學術支撐,這樣才有了我們見到的這批玉女和佛像作品面世,并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和歡迎。
劉樹楓在選擇了以敦煌藝術為母體的藝術創(chuàng)新之路后,他的藝術就必然趨勢和必然結果地走向了新的領域。那么風格的形成、藝術樣式的別致和藝術質量的提升,就會順理成章了。
路只要走正,人才會有發(fā)展。
當畫家為自己形成風格而苦苦追尋時,選擇正路,從“本”入手,在傳統(tǒng)上下工夫,從藝術本源中去追尋,從主流文化中吸納營養(yǎng),才能有大作為。劉樹楓是一個典型的個案。
五、 在走向市場上使畫家處于主動地位,才能始終保持作品的學術性
如今,在供職于繪畫這一神圣的專業(yè)中,畫家們都面臨著一個課題,這就是接受市場的檢索和考驗,市場對畫家來說是個雙刃劍,既能促進畫家發(fā)展,也能制約畫家進步。為此畫家能否堅持以學術為主線發(fā)展,決定專業(yè)的成敗。劉樹楓的畫無論是玉女還是佛像,都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了市場,引領了市場,在流通中深受大家喜歡。
堅守自我,堅守本真,才能使畫家個性鮮明地自立于美術之林,完善著藝術追求。
劉樹楓的藝術之路給我們又一啟發(fā),就是他堅定地走自己的路。這種堅定是以文化自信為基礎的堅定,他堅持畫自己繪畫的風格和內容,不斷強化自己作品的鮮明個性,以作品的獨特藝術內涵來拉動市場,以畫作的藝術質量和審美取向強烈地吸引著受眾、在走向市場上占了先手,使畫家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能夠先入為主地走向市場,始終保持著作品的藝術性,這在當今畫壇上是不多見了。可以說相當一部分名家也包括許多大家在內都在市場中或多或少地受到沖擊、震蕩,而使自己堅持的學術主張得到某種改變。這種令藝術家才華受到制約的現象,許多畫家都在努力盡量擺脫,市場對畫家的制約與畫家對市場的反制約,始終沒有停止過。
應該祝賀劉樹楓,他在走向市場和堅持自己創(chuàng)作審美方向上已取得豐碩成果,成為用作品影響市場的畫家。這使得他前行之路呈現良性循環(huán)勢頭,使得劉樹楓的藝術之路會越走越寬。
能夠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堅持自己的審美理想,堅定地沿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前進,畫自己想畫的畫,愛自己所愛,這是藝術家最高的追求。劉樹楓這份擁有成為他進取的動力,鼓舞他在藝術上會不斷精進,擁有美好的藝術人生。
(作者為《美術》雜志編委)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