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楚墓玉器精粹
淅川楚墓玉器精粹
淅川楚墓玉器精粹
時間:2007-08-01 00:00:00 來源:
資訊
>淅川楚墓玉器精粹
 |
位于鄂、豫、陜三省邊陲的河南淅川丹江流域是指淅川境內以及西峽、商南的漢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因其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開發較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其中楚國便是以丹江流域為起點,發展成為雄踞一方的泱泱大國。由于楚人在丹江流域的頻繁活動,也給這里留下了眾多的楚遺物和遺跡。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丹江流域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毛坪、吉崗、太子山等地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楚墓群。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下寺二號墓,該墓出土了包括青銅器、玉器等各類器物6098件,該墓的墓主,據考證為楚莊王的兒子令尹子庚。一座座楚墓葬的發掘,一件件楚文物的出土,使丹江流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新的焦點。目前學術界已初步認定:丹江流域的龍城遺址極有可能是楚國早期都城——丹陽的所在地。
在淅川楚墓出土的數以萬計的楚文物中,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其中僅各類玉器就有數千件,除去珠、管、料等小件裝飾玉外還有數百件大件玉器。現從中選出10余件精品做一簡單介紹:
玉人(圖1)通高2.6厘米,淅川下寺8號墓出土。身體為圓形玉管,一側磨為浮雕人像,頭頂扁平,眉目清晰,兩臂相交于胸,兩腿粗短,跣足,足趾裸露。刀法簡潔粗獷,顯得古樸典雅,為春秋中期后段的作品,是迄今所見楚國最早的玉人飾品。
玉長方牌飾(圖2)長3.5厘米,寬2.5厘米,淅川下寺8號墓出土。該玉牌呈扁平長方體狀,正面飾龍紋,周邊琢有對稱的扉棱,牌飾下端各有兩個小圓孔。
玉管狀(圖3)直徑1.75厘米,孔徑0.75厘米,高1.25厘米,淅川下寺7號墓出土。為白玉質,上下兩端光素,側面飾兩個相疊的簡化龍紋,橢圓形目,尖尾。
玉龍(圖4)長5.35厘米,直徑0.75厘米,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軀體呈鉤狀,斷面呈橢圓形。粗端平齊,鉆一線孔,表示龍口,口后有一通穿,表示龍眼,口下一斜穿,尾端有淺窩,器表飾陶索紋。
玉虎(圖5)長14.6厘米,寬7.35厘米,厚0.4厘米,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為青白玉,白色微黃,透明,玉質細潤呈片狀。正面呈虎形,垂首,弓背,尾下垂而上卷、上下均飾有絞絲紋,口尾各有一穿孔。該佩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體現出楚玉極其高超的雕琢工藝。
玉牌(圖6)長7.1厘米,寬7~7.5厘米,厚0.2厘米,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器形呈上寬下窄的倒梯形,玉質為青白玉,質地細膩。正面下部飾獸面紋,兩側飾龍頭紋,背面為無紋的素面,玉牌上下各有一個小圓洞。該玉牌做工極精,為罕見的楚玉精品。
玉沖牙(圖7)長4.9厘米,寬1.4厘米,厚0.55厘米,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體扁平,呈牛角狀,一端較粗刻獸首,嘴旁有穿孔;一端尖細,器身飾絞絲紋與素面相間的紋飾。
玉梳(圖8)高7.7厘米,寬5.6厘米,厚0.5厘米,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體呈長方形,色棕黃,平背,兩側外突,正背面刻變形龍紋,下部有18根齒,梳齒尖銳,其中六根殘斷,斷面作長方形。楚玉中玉梳極為少見,該玉梳為研究春秋時代楚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