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書 法 創 作 之 我 見
李 強 書 法 創 作 之 我 見
李 強 書 法 創 作 之 我 見
時間:2007-07-31 00:00:00 來源:
名家
>李 強 書 法 創 作 之 我 見
□ 何應輝
20世紀90年代中國書法創作的發展及其成果是令人矚目的。其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批優秀青年書家的崛起。他們的創作盡管不無尚待改進之處,但他們以藝術創造的空前自覺與切實努力,在傳統--當代--未來的歷史進程中,十分關鍵地實現了主體對藝術的主動把握,因而在切入傳統、指向未來這兩方面,總體地顯示出優于中老年書家的敏銳度、包容性和前瞻性。我以為這正是我們事業向前發展的希望所在。
李強,就是這一優秀青年書家群中的佼佼者。使李強突出于眾的,是他在藝術、人生的歷練中對道的悟解和因此所表現出來的成熟度,不無歷史的必然。借鑒漢魏民間書法遺跡,張揚藝術原創活力,力圖展現質樸、自由、雄奇、宏逸的主體精神風采,在20世紀末的書壇已成為一種風氣。它在具體創作形態上有著種種不同的表現 ,當然其中必有成功,也包括部分失誤遺憾。得失之間,關鍵在于主體的修煉與覺悟。很明顯,李強的書風也在這一大的路數上。對藝術追求的選擇本身,反映著他自身的氣質、性情,折射出他的人生體驗,審美理想。但更重要的是,李強與同一類型的其它有代表性的青年書家的區別--我欣賞他的質率而精審、沉強而靈暢、博大而松活、放逸而不張狂、奇險而不詭誕。換句話說,在這一類型中,前進的“失誤與遺憾”恰恰就是:荒率、簡單、傻呆、矜持、囂狂、怪誕、作態,等等。難矣哉,“度”的把握!孰能無過無不及?“度”,是藝術家長期、反復錘煉才能解決好的問題。難怪孫過庭要有“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感喟了。“度”不僅標示出作者藝術修養的火候,而且能透視到作者人生歷練中的覺悟程度。我們當然不能說李強已達于“通會”,但就其一系列成功作品觀之,他在這一點上的努力比其它書家則要更為自覺,其創作因之也就更為成熟。我特別想提到他植基北魏卻又不無帖學來源的行草書,結字的多樣變化完全因應筆勢與氣韻的流宕而自然生發,較之于時下很多行草書作者的為變而變、故意安排、裝怪作態、矯揉造作,高下立判。還有用筆,既有碑的質拙,更有帖的流順與與爽俊,筆法、筆形的豐富統之于氣韻的暢達,如無學而能優的技巧功夫和意氣通達的創作心態,是不能為的。此外,李強對于作品視覺形式頗有現代感的多樣探索,也在傳統與現代、書法與美之間,很好地把握了分寸,比之于好多“學院派”或“現代派”的作者,來得要成熟得多、精彩得多。這也是我的一己之見。我不想再落俗套地就李強作品的不足之處來羅嗦,為藝至李強這程度,應如飲水者冷暖自知。我相信并期待著他更上層樓的登攀。
何應輝,中國書協副主席,四川省書協主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