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化合
理念的化合
理念的化合
時間:2007-07-31 00:00:00 來源:
名家
>理念的化合
關于李強書法的延伸性評述
□ 甘肅 余姚人
李強的書藝軌跡始終顯示著既傳統又現代的語義結構。
第一次觀感李強作品是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七屆國展上,當時我僅用半小時左右就粗略地瀏覽了整個展覽,在主展廳所有獲獎作品中,李強之作格外注目。即時發現,沃興華先生在李強作品前駐足好久,李強作品大約給沃興華先生以美好印象。其后是在西北一隅觀看李強展覽,又目睹李強書寫多幅,發現他的作品不象當代墨式寫字與新文人畫一樣,一看視覺沖擊很強,二看不再新鮮,三看乏味。他的書法作品已經達到了可以玩味的藝術層面,在當代大展走馬燈似的獲獎專業戶中,他確屬一位能被時間留住的人物。
1989年,李強從東北黑土地上只身旅居北京,開始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破浪生涯。此中,作為《青少年書法報》領導的崔學路先生確實給他將來事業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給李強拓開了更大的生活與藝術發展空間,使他坐乘地理之便,開始了“京都游俠”旅程。1991年,他與北京的幾位朋友創立了青年篆刻藝術團體“小刀會”。“小刀會”――無疑以一種群體壯舉為即將遠征的李強再度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他于是年開始接連在全國大展中入選并獲獎,成為當代書壇媒體及接受者備受關注的人物。
李強作品用墨飽滿,每幅作品都有充盈著一種極具生命意味的綿力。結字多為上緊下松,這似乎可以看出李強為人表面粗獷實則溫雅的先天之性,他結字的上緊,就如他性格之內向,下松完全體現出他放浪形骸的藝術張力,后者絕然是因自己后天的錘煉而得。他以露鋒及側鋒起筆進而轉入方(圓)折筆,這絕然是建立在對傳統否定性基礎上的原創行為,在這點上,他又遠離張瑞圖,勝之于溫潤閑雅,以結字之繁與楷體化行書與張瑞圖拉開距離,同時又無意識地融進了當代流行書風中章草痕跡,以致他顏字甚或他早年汲取隸書做根基而又強化了表現語言。李強在側鋒和處理上為能達到心手雙暢式的圓融,他的書寫多選擇半生半熟宣,這樣更能使側鋒變轉中鋒獲得筆墨氣質和流暢與通轉,這屬于對材料性的實踐所獲,也是對自己藝術圖式的心象選擇。學書習書,無論古人長短處,既要懂得吸納,更要知退避,優點不一定非得學,缺點不見得不可學,要達到不與眾同,必然要享有獨處的空間,個性思想才可縱橫延伸;眾有之地,必將分離主體化合空間,勢必使主體個性銳減。李強的藝術觀念純然在正統之外的民間書法上尋覓闡釋語境,以拆解并重組的構成方式對傳統書法中較為邊緣地帶的“機件”符號為我所用,形成他化合無跡的特殊語言,也就是,李強為自己策略出書法藝術上的獨立之路,原創之路。這種在書法實踐上的陳述方式,絕然體現了他不與眾同的藝術主張思想,這也就是先賢所道的無上清涼之境。“宗教的力量就在于它對世界的理解是自成一體的,思想家的力量同樣如此。”(吳炫《中國當代思想批判》)
書法之自在與抒情原本是輕松的活兒,就如同寫意畫一樣,“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之工匠能成為藝術家嗎?李強作畫輕松、悠優,猶如和三五知己入山中聊天,得自然之意而無塵世之累。他在京都的創業及對藝術的探求筆者深信這是很艱難的,但在他書作中卻無絲毫的乖蹇之氣,擁塞之氣。他選擇了傳統圖式中較為原始意味的圖式符號構成了自己的書法語言,這一點在筆劃及字形上表現相當突出,每觀其書,總讓我想到彩陶罐上的符號,甚或浮現出中古時代飄落民間的地契之類,作品中透骨的質樸天真之氣,是由他開闊的視野引入的獨立之境。他在筆墨、結字及章法構成上用古典語言闡釋著現代生活與藝術的真實,質言之,他在豐厚的傳統里游弋,又在執著地摸索著書法進入現代藝術空間的多種可能性。在當下的書法情境中,一些“現代書法”的鼓吹者,自身并不具備實力,基于傳統進行創作無望,便在“開宗立派”的幌子下拆解漢字,進行什么所謂“現代書法”。李強也有部分作品是屬現代派的,近于陳振濂先生的“學院派”,他是在構成上做文章,但始終守住了中國書法的底線――漢字。我想,李強的現代應該是自娛的,也就是他的“畫”,可能沒有“造此揚名”的念頭,因為,在代表自己實力的行草書體及篆刻上業已獲得了很大成功。李強的實踐多次表明,他既在國展上與這一時代所造就的部分流行書風者同臺領獎,又在自我書法圖式上遠遠地拉開了距離,這令我想起哲學家本雅明在《德國悲劇的起源》里發出的思想光芒:“思想碎片與其基礎觀點的關系越不直接,其價值就越大,而表征的光彩取決于這種價值,就如同馬賽克的光彩取決于玻璃彩釉的質量一樣。”讓人思索的是,李強不僅僅是一位單純的書法者,他的確夠得上是一位書法學人:寫字治印,搞全國青少年書法評定活動,編報出書,創立書法工作室等等,業已影響了不止一代青少年書法愛好者。他在書法實踐和社會實踐無疑是成功的。相對而言,李強之作一是其書小幅比大幅好,尤其手札類及扇面更得意一些,這是個性化創作習慣帶來的結果。二是他的書寫空間相對封閉,缺少關于筆墨、結字、章法上的大開大合,即激蕩與內斂之間的跨度和張力問題,因而少了一層書法藝術的闡釋密度,相應也弱化了中國書法固有的抒情性。第一點做好了,第二點必然也就解決了。當然,以李強目前的藝術實力而言,著實要比一些出道更早而書法語言虛空的書界“老人”來得更穩健,更藝術些。
余姚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理論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