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將刷新中國紡織織造史
江西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將刷新中國紡織織造史
江西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將刷新中國紡織織造史
時間:2007-07-30 00:00:00 來源:新華網南昌
收藏
>江西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將刷新中國紡織織造史
資料圖片:7月1日,距今2500年歷史的江西省靖安縣東周墓葬正式發掘。
中國考古界專家28日至29日考察江西靖安東周墓葬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后,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坑多棺越文化墓葬。棺木中發現一批保存完好、制造工藝精湛的紡織品,專家們認為這將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
墓葬位于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李洲坳,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墓葬中發現了47具棺木。截至7月29日,考古專家已經從墓葬及棺木中發掘出土青銅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金器、絲織品等珍貴文物200余件。
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說,這座墓葬葬俗非常特殊,一個墓坑里面有47具棺木,而且分為3個區。這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坑多棺墓,也是目前唯一見到的東周時期越文化墓葬形式。
首都博物館絲織品保護中心研究員王亞蓉從事紡織品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已經30多年了。她告訴記者,截至29日,已經完成對22具棺木的清理工作,共發現20多件紡織品,主要有各種密度的方孔紗和細絹、精美的朱紋紅黑雙色織錦及經編織物。經編織物又分為組帶和印花織物,且數量較多。已基本清洗完成的面積最大的方孔紗為130厘米×52厘米,這些方孔紗兩側帶有幅邊,兩頭有縫紉痕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曉梅通過紅外光譜測試了5個紡織樣品,發現其中大部分為真絲織品,只有8號棺木出土的一個樣品是麻織品。
尤其令考古專家吃驚的是從6號棺木清理出的朱紋紅黑雙色織錦,不僅采用朱砂染色,而且經線密度達到驚人的每厘米240根以上。
王亞蓉介紹說,目前還沒有發現有與東周墓葬同時期的紡織品織造及具體紋飾的記載,過去只發現過這個時期的紡織品印痕,沒有出土過任何實物。靖安東周墓葬發現的紡織品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制作工藝十分精湛。這批紡織品實物證實當時紡織品繅絲、織造和印染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次的考古發現將刷新中國紡織品的歷史。
中國考古協會理事長徐蘋芳說,靖安東周墓葬群中的紡織品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真絲紡織品,將改變人們對中國紡織品起源、發展的認識。
此外,多件保存完好的竹編織物的出土也是此次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獲。其中,一件便面(竹扇)柄長37厘米、扇面寬25厘米,用精細的竹篾編成,保存十分完好。王亞蓉介紹,這件便面為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扇類實物證據。
另一件長180厘米,寬80厘米的竹席呈現出整齊的人字形花紋,其保存的完整程度令考古專家感到驚嘆。
考古工作人員還在第33號棺木中發現人體大腦組織,分別在12具棺木中發現了人體遺骸,其中一部分人骨保存十分完好。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認為,這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中國南方酸性土壤中發現先秦時期保存較為完好的人骨,為研究這一時期南方古代人種提供了珍貴的標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