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不應屈從于“權”和“錢”
雕塑家不應屈從于“權”和“錢”
雕塑家不應屈從于“權”和“錢”
“好的太少,垃圾太多,市場太亂。”
陳為邦(建設部原總規劃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現在我國的城市雕塑,好的太少,垃圾太多,市場太亂。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切實加強市場規范和管理,是很必要的。城市雕塑的問題,只是我們城市發展總體浮躁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側面。這些年,城市發展中,出現了不少“熱”,比如“大廣場熱”、“大馬路熱”、“標志性建筑熱”、“開發區熱”、“大學城熱”、“圈地熱”,還有大城市的“CBD熱”,真不知道下一個該是什么“熱”了!
“城市雕塑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王克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
實踐證明,搞好城雕工作,一定要緊緊抓住兩個環節:一是抓好規劃,根據城市特有的風貌和藝術風格,把長遠規劃的設想與短計劃的安排結合起來;二是抓好思想和藝術質量,從初稿、定稿到放大的過程都要緊抓創作質量,特別是永久性的硬質材料的雕刻更要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做到雕塑稿的創作與設計方案比較滿意時再放大施工,搞一座成一座,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雕塑家”
錢海源(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雕塑藝委會主任):
從事城市雕塑創作再也不是雕塑專家們可以稱之為本行的工作,而成為各行各業都想來插一腳,都想來爭奪的一塊肥肉。搞建筑的包工頭、分管城市建設的大大小小的官員、搞裝修的……在我國,出現了許多行業為爭奪雕塑業務,而“大干快上”、“人人都可以成為雕塑家”的咄咄怪事。有些以營利為目的的“雕塑公司”,為了搞到某項大型雕塑工程,竟然不擇手段,不惜采用金錢和美女,將掌管雕塑工程的官員拖下水。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是造成當下城市雕塑豆腐渣工程泛濫成災的重要原因之一。
“雕塑家不應屈從于‘權’和‘錢’”
胡希佳(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城市雕塑是一項獨立的藝術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規律;但它同時又屬于公共藝術,雕塑家要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不能完全地表現個人意志或屈從于“權”和“錢”的意志。要廣泛聽取意見,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精髓,表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同時,城市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塊綠地都是屬于市民的,屬于公共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