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界面”對接“上海當代”
用“新界面”對接“上海當代”
用“新界面”對接“上海當代”
———訪上海紅橋畫廊竇宏剛
用“新界面”對接“上海當代”,上海紅橋畫廊對9月的“上海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可謂精心準備,據畫廊負責人竇宏剛向記者透露,在9月的博覽會上,畫廊將展出當代藝術家劉煒、唐志岡、婁申義、梁彬彬、尚一新的作品;同時,在虹橋開發區的畫廊本部則將推出藝術家婁申義的個展;更值得注目的是,在9月6日他們將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新界面”群展。
“新界面”是畫廊2005年成立后就著手舉辦的大型群展,每年一次,這次是第三次。這次展覽既有在中國當代藝術誕生與成長過程中,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對西方現、當代藝術消化吸收并作出杰出貢獻的藝術家,也有在新世紀我們所進入的當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對)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藝術家。前者包括劉煒、唐志岡、毛旭輝、曾梵志、周春芽、葉永青等6位“老”畫家,后者則包括16位新秀:婁申義、王光樂、黃宇興、秦琦、史新驥、文川、韋嘉、林國成、舒揚、破水、許珂、張華、蘭慶倫、尚一心、何偉、張晉熙、劉鄧。
據竇宏剛介紹,參展的藝術家尤其是6位“老”藝術家經過了精心挑選,而“新界面”這個提法,從最初的啟用到成熟地闡述經歷了一個過程。他表示,“新界面”的指導思想與這些參展藝術家都做過深入的交流并得到他們的認同。所謂“新界面”,指的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新文化中的新藝術。中國的崛起最終取決于中國文化包括中國藝術的崛起。而中國的文化復興,具有全球無可比擬的先進性,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消融性,善于吸收、消化先進文化;中國文化代代相承,傳承不斷;中國文化可以解決許多西方社會無法解決的問題。新文化的新藝術,由于中國的崛起,一定會在中國出現。
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進性,不是取決于媒介、材質、表現手段,而是取決于其內在的學術價值,重點不在藝術樣式。因此這次展覽還是以架上繪畫和雕塑為主,有意識地回避了影像、裝置、行為等新的藝術樣式。畫廊把發掘“新界面”即參展藝術家的藝術價值、做好學術推廣當作自己的使命。他表示,當前這個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競爭,進入一個文化大循環,中國與西方的競爭最終會歸結到文化話語權的競爭。當前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進入,也是爭奪話語權的一部分。因此,畫廊想在這場競爭中有所作為,我們的責任就是努力發現并團結這批藝術家共同發展“新界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