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源于葉子戲
撲克源于葉子戲
撲克源于葉子戲
在我國,撲克牌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成為收藏品則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組織和規模。撲克牌的價格主要由主題、質量、品相三個因素決定,一些限量發行的撲克升值空間很大。在眾多歷史時期的撲克中,以上世紀50至70年代出品的撲克最為珍貴。
這一期間,“文革”時期出品的撲克牌價值最高。由于撲克牌畫面中涉及王、妃、侍衛之類的人物形象,當時被劃為違禁品,要經過一定的包裝后才敢面世,所以當時的撲克牌被稱作“文娛片”或“文娛撲克”。撲克中的J、Q、K都以11、12、13表示,有些A用1表示;J、Q、K上傳統外國人物圖案被其他圖案代替。這些變革,是世界撲克牌史上一個奇特的現象;且那時的撲克基本屬于小批量印制,目前的市場價值都在數千元到上萬元。
論到撲克的來歷,我國早在漢代就出現了一種叫做“葉子戲”的紙牌游戲。相傳大將軍韓信為了減輕遠征士兵的鄉愁,在軍中發明了“葉子戲”,以供士兵娛樂用。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也曾說,“中國是橋牌的故鄉”。
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唐代中期,開始有了關于葉子戲的文字記載。唐人蘇鶚在《同昌公主傳》中對葉子戲有過詳細描述。唐代一名叫葉子青的人還撰寫了一部葉子戲專著——《葉子格》,詳細記載了葉子戲的玩法,說明紙牌發展到那個時期已相當成熟。
中國的葉子戲大約在13世紀傳入歐洲。經過數百年的演變,融合了中外各國的紙牌游戲,才逐漸形成了今天國際公認的紙牌模式——撲克牌。
筆者在一展會上看到,各國撲克在花色上顯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法國用矛、方形、丁香葉、紅心代表四個花色;德國的圖案是樹葉、鈴鐺、橡樹果、紅心;在意大利則是寶劍、硬幣、拐杖、酒杯;英國是鏟子、鉆石、三葉草、紅心。如果是藝術撲克,就不僅有圓形、六方型、菱形、波浪形、束腰形、圣誕老人形、京劇臉譜形等異形撲克,還有用金銀箔、銅材、木頭、竹子、塑料、水晶等材料做的非紙質撲克,還有可以像麻將牌一樣使用的立體撲克。最大的撲克接近對開的大小,最小的比一枚五分硬幣還小。
另外,早期各國撲克的張數是不一樣的,比如意大利撲克是22張,德國32張,西班牙40張,法國52張。現在通常見到的54張撲克是由1392年法國使用的52張撲克的模式,外加大、小王發展而來,后來各國撲克都逐漸統一為現在的54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