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僅6場大拍海南藝拍冷中求存
三年僅6場大拍海南藝拍冷中求存
三年僅6場大拍海南藝拍冷中求存
5月底舉辦的京海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冷清收場之后,京海就一分為二,一面固守海南本地市場,一面在上海設立辦事處。雖然移師計劃早已有之,但拍賣會遭遇寒流無疑加速了上海之行。不單京海,其他拍賣公司在藝術品市場也難覓曙光,冷中求存。
“大拍”場面稀少
此次京海春季拍賣會有字畫、花梨家具、黎錦三類,拍品235件,總價值超過1千萬元,人氣指數(shù)為歷年最旺。但結果卻與人氣指數(shù)形成極大的反差,成交總額僅300萬元。
相比北京、上海,海南藝術品拍賣市場起步較晚,1996年才出現(xiàn)藝術品拍賣會。當時,京海、亞奧、港澳等拍賣公司都進軍藝術品市場,老板們拎著鈔票到處找字畫的場景接連不斷,拍賣會一度紅紅火火。“基本上是拍啥買啥。”
隨著泡沫經(jīng)濟的消散,1999年海南藝術品拍賣開始走下坡路,每年僅一兩次“小拍”,用行內的話說是在“練基本功”。賣者寥寥,看者也寥寥。有時,一個拍賣公司征集的200多幅字畫幾年也拍不出去,
激活市場有王牌
面對嚴峻的現(xiàn)實,海南藝術品拍賣市場該走什么樣的線路謀生存呢?業(yè)內人士認為,以黃花梨、黎錦、海瓷為代表的“海南三寶”,無疑是培育和激活海南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一張“王牌”。
目前,全國較有名的拍賣公司達100多家,但還沒有一家專門包裝區(qū)域文化的企業(yè)。有關人士認為,這是市場的一個盲點,也是海南的一個亮點。然而,經(jīng)過這些年的推廣,海南三寶的名氣已經(jīng)打出去,但僅僅是概念上的認知,還未能在經(jīng)濟效益上有所反映。
探索新經(jīng)營模式
無論拍賣公司還是收藏界,都在思索一個問題:海南拍賣市場如何探索新的經(jīng)營模式來改變目前的窘境?
業(yè)內人士指出,鑒于海南目前消費水平和需求檔次不高的情況,今后的重點將集中在小拍上,著力培育文化氛圍,待各方條件成熟后再涉足大拍。因為一個地區(qū)拍賣市場的興旺,有賴于真正的藏家出現(xiàn)。
另外,拍賣可逐漸向經(jīng)營模式轉變,以展覽方式進行藏家與買家方面的交流。這種模式可尋求與展覽公司的合作,或建立藝術館提供一個長期而穩(wěn)定的交流渠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