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號”考古最新進展:肯定是“中國造”
“南海Ⅰ號”考古最新進展:肯定是“中國造”
“南海Ⅰ號”考古最新進展:肯定是“中國造”
“南海Ⅰ號”打撈全程追蹤
“"南海Ⅰ號"既不是宋帝昺南逃時的沉船,也不是外國來華的采購船,而是地地道道的一艘中國遠航貨船!”近期,省政府參事室派出一支專家組前往陽江“南海Ⅰ號”打撈現場,對前期打撈、探摸上來的文物進行了綜合考察,專門擬定了一份關于“南海Ⅰ號”的《省政府參事建議》。
7月25日,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向本報記者披露了專家組對“南海Ⅰ號”考古分析的最新進展。
始發港或不在廣東
黃偉宗認為,前一段時間各媒體對“南海Ⅰ號”報道略顯紛亂,特別對古船來歷和身份的說法更是眾說紛紜,“"南海Ⅰ號"的真實身份就是一艘從中國運載貨物向外國出口的中國貨船。”黃偉宗列舉了兩個理由:一,現在出水的船錨,是麻石制的長方形條板,已經被考古專家鑒定為中國宋代的通用船錨;二,船身所用木材,都是中國生長的松木和杉木。由此,黃偉宗判斷“南海Ⅰ號”就是一艘中國所造、中國所用的船只,而非某些媒體所報道的外國船。
針對福建一些媒體所報道的“南海Ⅰ號”是宋帝昺南逃沉船的猜測,黃偉宗也給予了反駁:船上滿載的是瓷器對海戰無補,只是累贅,另外皇帝逃命,自身難保,宮廷珠寶都帶不完,怎么可能再帶這些壇壇罐罐?
“按目前已知的船貨擺放次序,瓷器在下、鐵器在上,"南海Ⅰ號"應該是始發于福建或浙江某港,裝上瓷器,然后在途經廣州或佛山時,加運鐵器。但是廣東作為"南海Ⅰ號"停靠過的中轉站,與其有密切關系。”黃偉宗提出自己的判斷。
呼吁2009年申報世遺
在前一段的探摸發現中,有銅鏡、龍紋手鐲、化妝盒陸續出水,這又說明了什么?黃偉宗認為,最近在汕頭南澳島發現的“南海II號”和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上都沒有見到這些東西,因為它們是近航船;而“南海Ⅰ號”上出水的少量宋代銅錢,應該是隨船人員攜帶的散錢供沿途上岸消費所用,因為宋代銅錢在東南亞可以自由流通。通過這些跡象,黃偉宗判斷說,“南海Ⅰ號”確定無疑是一艘遠洋船,“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是遠洋船,才能印證"南海Ⅰ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價值。”
黃偉宗還指出,由于鐵器是中國宋代重要出口產品之一,“南海Ⅰ號”上所載的大量鐵器貨物,可能刷新人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古代的陶瓷之路,也可能是鐵器之路。
黃偉宗指出,2005年國家文物局局長曾宣布,爭取在五年內,將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及相關文化遺存串聯在一起,申請一項世界文化遺產。他說:“2009年是這一宣布的第四年,也是這一項目的關鍵階段,應該不失時機地力爭將"南海Ⅰ號"列入這一項目,并最終促成申遺成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