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
十九歲
十九歲
時間:2007-07-26 00:00:00 來源:
名家
>十九歲
李 峰 《藝術財經》2007年6月號
“200萬!”楊飛云的《十九歲》一開拍,委托席上就很干脆地報出價格。畫不大,一米乘八十;人不多,一個模特側轉著身;不豐富,沒有背景。在拍場尋常的經驗看來頗乏“賣相”。然而,這是楊飛云最好的畫。
午餐時得知,200萬是一個臺灣人上飛機前委托的價格。下飛機后給楊飛云的太太芃芃打個電話,“沒買到。”至于多少錢,不知道。
而吃飯的四人都知道:459.2萬。小小一幅創下楊飛云的價格紀錄。
我是慫恿者。預展時老兄在韓國,剛回來我便給他電話。看了畫冊和展覽,他說,“兩個人的也不錯。”是的,這次三張楊飛云,均是早期作品(1988年創作),《晨霧》(原名《林中》,90×110cm)也是參加 “人體藝術大展”的作品;《雙人體》(161×110cm)尺幅大,人多:這兩幅均是“賣相”不錯的作品。但我說,“寧可把那兩張的錢加一起買這張。而別人若想以那兩張換這一張,不予也。”
或許偏頗了。精品之所以為精品,是因為它的不可替代性——首先畫得好,畫家的代表作。其次,有重要的展覽與出版,時光不能回流,作品可以復制,這些經歷不可以。而此一幅的重要,還在于1988年歲末1989年年初中國美術館那次轟動的“人體藝術大展”。昔年,中央美院的學生原本可以憑借學生證便可免費入美術館的,這次展覽時卻不可以了。而票價也從平時的2毛錢劇增十倍——2塊錢。美院學生在美術館前靜坐抗議,售票處卻轉著彎排了好幾條長龍。如此盛況,或許只有“文革”時在美術館展出《收租院》可以與之比擬。也許我們要說,看來還是政治和女人最易成為眾所關注。
不僅如此,作品在中國社會進程中的還有著獨特的地位——模特起訴大展的主辦方,包括此幅在內的幾幅畫被迫從展廳上摘下來,一時成為各方焦點。《十九歲》更因批評家尹吉男在評論集《獨自叩門》中專門列出而為美術學子們所熟知。平心而論,在中國人所繪油畫中,這一幅是接近藝術史學者溫克爾曼所說“靜穆的單純”的感覺,楊老師之后所繪人體大約也未曾超越此幅。這在預展時便可看出,太太芃芃少在預展上露面,這次也專程前去觀看——自從售出后,17年再也沒有見過!而楊老師也覺得估價比那兩幅低有點不合適,他忘了市場上大家看重的尺寸,忘了估價并不代表結果。他所關心不是金額多少,而是是否比那兩張高——似乎價格低了學術性就不如前兩幅了,楊老師也可愛的緊。
拍得畫的老兄是深愛此幅的,18年前他在美術館已然觀過,但就是覺得還是有些貴的。貴不怕,怕東西不好。著名收藏家張宗憲有句明言:多聽,多看,少買,買就買好的。好的一般貴,精品恒貴,現在嫌貴,日后更貴。
——貴呢,日后若想拍由我來吧。做了嘉德這么大的一個超級托,這是算是回報吧。所幸未重蹈去年我們錯過另一幅具有時代意義作品的覆轍,老兄的總體收藏因之增上灼灼光彩,這是我的最大樂意所在。
上午還有兩顆更大的價格星在閃耀——陳逸飛自詡“英雄又浪漫”的《黃河頌》,靳尚誼的《畫僧髡殘》。前者4000余萬,是內地單幅油畫的最高記錄了,“紅色經典”中如此繪者確屬異類,不是“紅、光、亮”、“高、大、全”,沒有許多的故事在后,有的是抒情之致,罕有想起畫俯視鳥飛,而能在集體創作中融入畫家自己真實感觸是它最為可貴處,尤其在那個特殊年代。《畫僧髡殘》1600余萬的價格也將靳尚誼推入了所謂“千萬元俱樂部”,八十年代蜚聲畫壇的“古典風”也迎來了它的千萬元畫家。對于嘉德而言,僅憑此數幅,便保證了此場過半的價格。實際上,拍賣要的就是精品,供買家選擇的應該是畫廊買不到的作品,不僅精品,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美術史上有地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或者有重要影響的作品,比如楊飛云此幅《十九歲》。再如,劉春華并非第一流的畫家,但他的那幅《毛主席去安源》太重要了!
圖片整場500余萬,之前一日誠軒的影像專場成交額是300余萬,其實均只一張畫的價格。影像藝術無疑有著廣闊的未來,但它目前還只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中“起步里的起步”,它的市場潛力是有,但目前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還需要更久的培養與推介。對于藝術家來說是創作出有特色、耐尋味的作品,我們先前的“創作”,有太多是關于行為藝術的記錄。對于策展人來說是做好純粹的選擇,好展覽、好作品方能引起觀看者、收藏者的趣味,對于畫廊來說是培養收藏群體專業、規范的收藏,并同藝術家協商控制好作品的尺寸與號數。作品不一定要做那樣大,藝術還是要跟人親近的產生關系。辛迪·舍曼的圖片并不大,幾十厘米大小,每幅就數十萬美金。而且,往往還買不到,號數少,就三張——一張給了美術館,一張給重要的基金會或收藏家,還有一張在市場上流通。流通的還是重要的畫廊代理,不在畫廊vip名單上,就沒有優先購買權,不容易得知消息。好不容易在巴塞爾博覽會上看到了,詢問了價格,想考慮一下。轉一圈,回來就沒有了。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參考。
當代這一場我就更多的跟朋友聊天了。這幾年忙于工作,論文多有耽擱,在經年的細化與討論、搜集材料后,這幾個月一心在寫我的碩士論文,新舊朋友們面見的少了。因為閑談,拍場看的就不甚仔細了。也可能不是自己的拍場,我自己做的時候,深知其間的辛苦,來回的奔波與口舌,每一幅的不易——在競爭日甚的今日。然而,各家的差異性也在逐漸的形成,去歲華辰首推影像專場,保利則開始把夜場的概念引進來。還有人說,佳士得那邊老畫拍得好,保利當代不錯,華辰特色在于紅色經典、年輕藝術家,瀚海是寫實,而嘉德有大陸最久的品牌……
當然這些都是大概的說法,其間隱含的是良性競爭的啟動。實際上,拍賣行正在淡去“超級畫廊”的詬病,畫廊逐漸成為市場的主體,博覽會的能量在增大,美術館的角色開始有新的調整、重要性日顯。雖然也還有問題種種,但對于整個藝術生態來說,艱難的新調整、新啟動開始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