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地朱威先生
文物天地朱威先生
文物天地朱威先生
時間:2007-07-26 00:00:00 來源:
名家
>文物天地朱威先生
李峰:調整是必然
在中國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油畫雕塑板塊經歷了發軔期(1994至2001年)、成長期(2002至2004年)和價格高峰轉折期(2004年底至今),逐漸形成以北京、香港為中心,紐約為重要觀察點,臺灣、上海、南京、杭州為區域中心的態勢。至今仍是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的李峰,擔任北京華辰拍賣公司油畫部主管已兩年多光景,對市場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油畫雕塑板塊的飛漲態勢在‘非典’結束后的2003年初現端倪,2005年攀至高點。”實際上,在2004年秋之前,北京藝術品拍賣市場僅中國嘉德、北京華辰兩家拍賣公司不間斷地設立油畫雕塑拍賣專場,瀚海、榮寶等間或從事相關業務。在油畫市場尚未形成的最初幾年,各家成交額每場多在二三百萬元左右,成交率徘徊在50%上下。2004年秋,北京翰海重啟油畫雕塑項目;次年春,北京榮寶油畫雕塑重新開拍;同年秋,北京保利、北京誠軒加入油畫經營行列。2006年春,北京匡時首拍推出油畫雕塑項目。迄今,北京藝術品拍賣市場基本形成嘉德、翰海、華辰、保利、誠軒、匡時、榮寶等多家共競的局面:2005至2006年,這7家拍賣行設了23個油畫雕塑專場,成交額16.68億元,平均每場成交額7767.08萬元,拍品總數也升至4728件。在香港,主要是佳士得、蘇富比,佳士得自1985年便經營中國油畫拍賣,并于1991年將劉小東、喻紅等當代藝術家作品整場推出。紐約蘇富比于2006年3月份推出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在臺北,蘇富比、佳士得曾短暫經營油畫雕塑業務,而今則主要是羅芙奧、景薰樓在經營。在歐洲,2005至2006年間曾有多家公司推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其中,瑞士克勒(Koller)等開始持續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專場
市場的高速成長與拍賣行的同步驟增,加劇了競爭及市場調整的加速到來。在北京,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匡時、保利、嘉德、誠軒、華辰競相開槌,68.6%的成交率相對于春拍平均下挫18.2%。“投放量迅速擴充、拍品的定價及拍品的征集共同造就了這一結果。而價格適當的精品的成交率依然很高。”李峰統計,嘉德、保利、匡時三家分別增加70%(154件)、73.6%(204件)、53%(60件)。而成交額增長的僅保利、匡時――匡時拍品增加53%,成交額增加1434萬元,增長48%;保利增加拍品73.6%,成交額增加4400萬元,約增長30%。華辰、誠軒的拍品數量分別減少15%(33件)、1.6%(2件)。值得玩味的是,隨后進行的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臺灣羅芙奧的成交率又回升至80%以上。
“拍品數量的劇增使競拍幾乎變成一種體力勞動,而對于拍賣行而言,整體成交率不升反降的拍賣結果,實際上給拍賣行增加了圖錄、展場、人員等各項成本,回報率相對來說下降了。”市場經過調整發展后,調整是必然的,這也有利于市場的長遠發展。“市場調整期,對拍賣行而言,一要走精品路線,以質取勝,二要定價合理。對收藏者而言,市場調整已洗去部分浮躁,價格相對合理,可選擇的作品更多,倒是購藏良機。”
拍賣公司因直接向藝術家征集作品而媒體指為超級畫廊。但是,李峰表示,“這種情況已不是主流了。據我所知,拍賣行從藝術家手中直接拿畫的比例越來越低,甚至可以忽略不濟。絕大多數拍賣行主要是從收藏家、畫廊等處征集拍品。拍賣行是一個保守、高端的二級市場,不應高估其學術責任,有時甚至會與學術是較大距離。作為一級市場的主體,畫廊則承擔著發掘和培養新藝術家的義務,推介的藝術作品經學術審視和市場檢驗后,再進入拍賣行方是一種良性發展過程。”目前,畫廊等一級市場逐漸壯大,拍賣行數量的劇增反倒顯示出其力量的減弱,在拍賣行繁盛的背后是畫廊在崛起:畫廊在兩年前迎來了它的全面盈利時代,在學術作用和市場作用也都在超越拍賣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有序分工態勢日益明顯。
2007年藝術拍賣市場會怎樣?“可能不會出現2005年和2006年現買現漲的現象,那種收藏家所買之畫還未取回、尚在畫廊,價格已翻番,或者春買秋賣就翻番的現象不在。市場在調整,加之受股市走好影響。“真正喜歡藝術的人會留下來,獲得回報的是尊重藝術、懂得鑒賞的長線考慮者。”寫實畫派有著廣泛的受眾,也擁有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的精品在市場上還是比較受歡迎。“我個人比較看好40歲以下年青藝術家的市場,他們是真正屬于具有新資本、新知識結構的新一代藏家的。”但是,李峰提醒藏家,“5萬元以內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可能只是一種時尚消費,它們未必能夠進入美術館級的收藏系統。所以這類購藏還是有一定風險的,所收之作可能是下一個劉小東,也有可能一文不值。” 由藝術家的助手代筆的油畫作品是否有收藏價值?“收藏家總是希望自己收藏的作品是藝術家親自創作的,親筆創作的作品與代筆作品的價格是有差異的。在當代藝術領域,藝術家認可的代筆是被視為原作的。藝術家的認可是要負責任的,在認可時就應充分考慮到市場的接受度,市場會有其自發調整。”應當說,“即使在當代藝術領域,收藏家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專業化了的收藏家多會培養新的收藏家,新收藏家與資金的不斷注入才是真正擴大市場。收藏系統的擴大對整個藝術市場來說是好事,有識的藏家不止推動了藝術市場,甚至直接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而他的收藏無疑也在這種長線考慮中獲得令人艷羨的回報。”
中國當代藝術是否過熱,李峰有自己的見解:“我不贊同把市場的火熱歸結為炒作。沒有人喜歡藝術、沒有正常的流通、沒有人出錢買單,再炒也是無用的,形成不了市場。還有一個特殊情況,中國當代藝術的購買者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相對造成了資源的短缺,資金的介入與買家的分散必然造就市場的火熱。當然,火熱也并非一直持續。實際上,自2006年秋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業已轉入平穩的發展狀態,所謂的火熱不再。”
與油畫高速成長相比,雕塑作品顯得默默無聞,增幅有限且只體現在有限的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上。李峰看好雕塑作品的前景,“但雕塑與油畫一樣,需要有學術的支持及市場接受度,拍賣公司應當適量推介新藝術家。”
《文物天地》2007年5月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