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溪窯一直默默無聞,不為人們所關注。1960年偶爾發現了三座玉溪龍窯,這才引起了世人的矚目。玉溪位于昆明市南面,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這尊香爐根據畫意和造型來判斷,筆者認為應是明初洪武年間的器物。
香爐高6厘米,直徑10厘米,小巧玲瓏,紋飾簡樸生動,青花色澤深沉,同我們常見的浙江“土青”顏料有點相近。爐的雙耳裝飾為如意形狀,也繪有青花圖案,爐身的四周繪制蘭花,線條流暢,托物寄情明志。圓圈足底不施釉,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疏松的胎骨。胎質為黃灰色,內胎同樣不施釉,可看出一圈圈打磨的手工痕跡。從工藝上看,玉溪工匠努力向景德鎮看齊,可惜的是采用當地瓷土,淘洗不精,就地生產的鈷料,錘煉不細,留下了夾砂和氣孔,結果與景德鎮青花瓷,成為貌合而神離的兄弟,差距甚大。
我國最早寫蘭花書籍為唐人陳處士的《種蘭篇》,此書已失傳。南宋的宋時庚在1233年寫出了《金漳蘭譜》,為現存最早的蘭花著作,明清寫蘭的書不少。畫蘭最早的畫家史料記載是唐代的殷仲容。唐名僧貫休,也畫過蘭花,可惜沒有留下來。北宋詩人蘇東坡,曾畫過蘭花,留下了題畫詩《題楊次公春蘭》。到了明清,存世的畫集,如文徵明的《蘭竹卷》、石濤的《蘭石圖》等。至于近現代畫蘭如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張大千等,更是各領風騷。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蘭花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她的高雅圣潔,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文明,古往今來,一直為國人所珍惜和崇尚。我國古代何時開始認識蘭花尚無法推斷。從“蘭”字分析,國人認識蘭花和創造蘭花的記錄符號采用的是寓意:“蘭”字是一幅美麗的畫,門前綠草如茵,門內明月映照。在數千年之前就將“蘭”字應用于詩歌中,歌頌美好的生活,描寫愛情故事。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黃山谷愛蘭、周敦頤愛蓮,全是古代文化人的情趣反映。蘭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理想、道德、情操,在中華兒女身上,多少總會溢透出一些蘭花的幽香。
這尊青花香爐系出土之物,算得上玉溪窯青花中的精品力作。青花系用鈷料在胎上繪畫,然后罩上青釉,在12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從視覺效果看有些層次感。當地所產鈷料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鐵和氧化錳,加上鍛燒乏力,導致青花色調呈深藍色和灰黑色,再上青釉覆蓋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這恰好是玉溪窯與眾不同的一大特色。
玉溪窯的發現,讓海內外學者驚喜不已,想不到地處邊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云南省竟會有青花瓷器生產。玉溪窯的發現充分說明自古以來云南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云南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已故學者馮先銘先生將江西景德鎮、云南玉溪和浙江江山稱為中國青花瓷器的三大產地,聰明的云南人可引以為自豪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