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萬根農村最普通、最常見的高粱稈扎成的《飛云樓》、價值過億元的緙絲龍袍——第三屆文博會近日圓滿結束,在文博會上展出的民間工藝精品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在“國寶”區展出的工藝品,有的為首次展出,件件巧奪天工、精美絕倫。
10萬高粱稈扎成《飛云樓》
該作品由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徐艷豐創作。作品全部采用農村最普通、最常見的引火之物高粱稈做材料,但是,經過藝術家的匠心、巧手制作后,腐朽便化為神奇了。
這座耗用了10萬根高粱稈扎成的飛云樓,僅參照畫冊上刊登的山西萬榮縣飛云樓圖片構建而成的,不但造型精美,而且所有的接口不用釘子、膠水、鐵絲或線繩之類的輔助固定,均采用傳統木工鉚榫結構咬合在一起實現固定,并且樓的門窗都能開合,令人拍案叫絕,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樓閣建筑結構巧妙、造型精美的特點。
百余藝術家5年鑲嵌《媽祖》
氣勢恢弘的巨幅玉石鑲嵌《媽祖》,長30米、高2米,重5噸,由50扇屏風連成。作品由100多位藝術家用5年時間完成。參加“文博會”是作品完成后的首次公開展出。
其制作工藝極為復雜,綜合運用了擎雕、鏤雕、浮雕、立體雕刻、多層疊雕、平磨等多種工藝手法進行創作,使其玲瓏剔透,各種天然石色完美地展現于畫面。作品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是目前世界上反映媽祖故事規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藝術品,堪稱藝術瑰寶。
價值過億元的明代龍袍
這件緙絲龍袍是明朝皇帝國朝盛典的禮服,紋樣設計華麗,結構嚴謹。正襟、后背和橫擺上有十二個團龍,姿態不一,具有明代圖案的特色。
緙造工藝繁復細致,特別是將粗細不同、質地不一、捻度有別的絲線、金線、孔雀羽線在同一件袍服上織緙,難度更大。
龍袍由蘇州刺繡研究有限公司依照1956年明定陵地宮出土的二十二團龍、十二章福壽如意緙絲袞服復制。龍袍完工耗時2年,耗材黃金2兩有余。龍袍長1.4米,寬2.2米,價值過億元。
端硯《國粹硯》
作品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慶明創作。老坑石質地純凈、細膩、嬌嫩、滋潤,硯中有名貴的魚腦凍、蕉葉白、天青、冰紋、金銀線、翡翠等石品花紋。該硯題材選取我國諸子百家歷代名言佳句創作,以篆隸楷行草入硯,用各體書法、印章將其錯落有致地設計在硯上,并運用了多種刻字雕刻手法,精雕細刻。該硯創作著重于體現我國歷史文化,巧妙在硯堂上設計雕刻上一扇打開的“中華門”,這扇門的打開寓意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底蘊無比深厚。
世界最長宣紙烙畫
《清明上河圖》
世界最長宣紙烙畫《清明上河圖》在文博會1號館甘肅展廳亮相。該作品作者張書仁是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的一名工人, 2001年1月至2004年2月,他按照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原版印刷品《清明上河圖》,歷時3年,在宣紙上烙印完成,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曾有人開出90萬元人民幣高價購買該幅作品。
張書仁向介紹,這張世界最長的宣紙烙畫長達35米,寬0.9米,將原作按1.5倍臨摹放大后進行電烙,在掌握了烙筆的溫度、速度的基礎上,使畫面上顯示出黃、褐、茶、白四色,替代了原有的焦、重、濃、淡色澤。
 |
最新消息
在深圳剛剛結束的文博會上傳來喜訊,由中國端硯鑒定委員會專家、肇慶市端硯協會副會長、市藝海端硯廠顧問羅海大師創作的端溪坑仔巖“金猴獻壽硯”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等眾多端硯行家以及與會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同時,肇慶市工藝美術師羅建泉、羅建強兩人的作品“江南水鄉硯”和“開卷有益硯”分別榮獲銅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