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核雕 毫厘見功
松子核雕 毫厘見功
松子核雕 毫厘見功
中國核雕藝術歷史悠久,上溯春秋戰國,而盛行于唐代,繁榮發展于明清時期。明初期因受佛教的影響,人們將用桃核、杏核等雕成的生肖、神仙人物、吉祥玩物等系于身上,以保驅邪平安。后因核雕的獨創性、精巧構思和極高的工藝水平,風靡朝野,風行民間,成為文人雅士官宦商賈的寵物。
筆者匣中物件實為松子核雕“十八羅漢珠串”,整件作品共為十八粒,可惜只殘存三粒。物件選料考究,刀法嫻熟,技藝精湛,形態、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
1雕件高1.60厘米,最大寬1.28厘米,色澤橘紅,光潤熟滑,分別在核之兩側陰刻“清風生浪遲”和浮雕十八羅漢之“靜坐羅漢”圖,整件作品采用浮雕和陰刻手法,文字規整方正,用刀爽索,羅漢正襟危坐,面容和善,造型生動,層次豐富,施刀細膩,手法老到,粗獷剛勁見柔綿,意到手到,凸現“靜坐羅漢”,禪坐瞑思世界宇宙的真理,清凈修心、 安詳瑞慶。
2雕件高1.55厘米,最大寬1.15厘米,兩側分別陰刻“竹深留客處”和浮雕十八羅漢之“伏虎羅漢”圖。詩文隨形布局有致,刀刀見功,“伏虎羅漢”安排處理恰到好處,羅漢神態舉止,不亂一分,威武善面,線、面結合,細微中見粗獷,給人一種修慈心觀,降伏心中貪欲,知足常樂,笑口常開。
3雕件高1.55厘米,最大寬1.15厘米,在核之兩則分別陰刻“幔卷浪花浮”和浮雕十八羅漢之“降龍羅漢”圖。詩文雕刻飄逸,穿插有致,羅漢紋飾雕鏤精湛,雙手合十,凌龍直上,衣衫線條簡潔流暢細婉,圖面雖繁滿,但龍紋鱗甲分明,海水紋惟妙惟肖,絲絲可見。用刀大膽,想像豐富,構圖布局疏朗繁簡有致,可見駕輕就熟之功力,呈現“降龍羅漢”降伏惡龍,普度眾生。
賞玩核雕于案頭指間,窺鬼斧神工,其精妙之作足以讓人著迷,藝術魅力讓無數藏玩者驚嘆,精妙,典雅,香色,氣韻,皆可包含于“清高雅逸”四字之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