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艾未未的《童話》:只為1001個“卡塞爾經歷”
解析艾未未的《童話》:只為1001個“卡塞爾經歷”
解析艾未未的《童話》:只為1001個“卡塞爾經歷”
時間:2007-07-20 00:00:00 來源:華商網 - 華商報
資訊
>解析艾未未的《童話》:只為1001個“卡塞爾經歷”
|
| 走在德國的這1001個中國人成為艾未未藝術作品的主體 |
|
 |
1001個中國人,突然在同一天集體出現在德國小城卡塞爾的街頭,他們都拉著特制的黑白相間的旅行箱,行動自由。他們是參加卡塞爾文獻展的“作品”,“作品”的作者是艾未未;“作品”的名稱是《童話》——
7月17日,著名詩人艾青之子、藝術家艾未未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第三批《童話》成員離開德國卡塞爾的圖片,至此,艾未未帶領1001個中國人到德國格林童話的故鄉卡塞爾參加文獻展的“作品”就基本完成了。稱其為作品,是因為艾未未本人一直不贊成大家稱其為“行為藝術”的看法,他說,這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部作品,這次,他讓1001個中國人有了一次在德國卡塞爾的經歷。
7月13日,剛從卡塞爾歸來的艾未未在北京草場地的家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解析一 誰是艾未未?
艾未未最有名的身份便是著名詩人艾青的兒子,但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更讓人羨慕的頭銜:旅美藝術家、中國前衛藝術代表、中國2008奧運會“鳥巢”設計者的中國顧問、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副導演。據說是因為艾未未看了上一屆卡塞爾文獻展后,怒其不爭,就誕生了《童話》的念頭。
卡塞爾是一個人口只有20多萬的德國小城,每隔5年,這里就要舉辦一屆文獻展。卡塞爾文獻展是與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同稱為“世界三大當代藝術展覽”的藝術盛會。今年的第12屆文獻展于6月16日開幕,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和他的《童話》受到了全球媒體的關注。但是艾未未本人并沒有通知任何一家媒體,而且讓一個助手擋住了90%的采訪者,其余的記者則要重重審驗,才可以采訪。
可以想象,1001個中國人突然闖進一座僅有20多萬人口的德國小城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他們都拉著專門定制的黑白相間的旅行箱,大家管這些箱子叫“奶牛”,還將1001把中國清代的太師椅擺在大街小巷,游客都可以坐在上面休息。德國人稱參加《童話》的中國人為“Weiwei-Chinese”(未未的中國人),未未的中國人在德國的各種行為被德國媒體報道,《南德意志報》標題稱“中國人來了”,文中說:“對于東道主而言,這1001個中國人可能是對全球人口爆炸性增長的一種先鋒隱喻,也可以象征著一種對文化以及物質喪失的恐懼。”
解析二 去卡塞爾干什么?
從今年2月份起,艾未未開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要在中國各地招募1001人,組成《童話》軍團,去德國卡塞爾參加文獻展,所有人的食宿、交通全部由艾未未承擔,總投入300萬歐元。開始,大家很疑惑:安全嗎?1001個人去了卡塞爾后干什么?在報名者當中,有酒吧老板、廣告人、詩人、畫家、農民、教師、學生、歌手、寫手、舞蹈家、做普洱茶的生意人及無業“游民”等,還有從山寨中走出的農民。
大家都帶著疑問,真的不要我們掏錢嗎?艾未未說,此次活動的資金是由瑞士的一個基金會提供,所有活動由艾未未統一策劃、負責。“干什么都可以。”艾未未告訴記者,《童話》的1001個成員,行動完全自由。只有兩個約束:一、別離開卡塞爾,因為他們都是來參加文獻展的“作品”;二、必須按照原計劃回國。房間分配、網絡及電話使用說明、各種注意事項都貼在宿舍外的通知欄上。
“我們提供早餐、中餐、晚餐,都是中國飯,粥啊、鹵蛋啊、蛋炒飯啊、西紅柿炒雞蛋,廚師都是從中國帶來的。”艾未未說,他沒有要求大家一定要吃集體飯,可以去外面吃,但是因為“中國人吃飯很挑剔”,大部分還是回宿舍吃飯。他一共從中國帶去了20多個工作人員,但很不夠用,當地還有很多中國留學生報名當志愿者。
1001個中國人在卡塞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不需要工作、不需要開會、不需要應酬,從頭到尾,《童話》沒開過一次大會,艾未未也沒發過言,到離開的那一天,他把大家叫在一起,合影留念。
一個因為簽證沒有辦下來未去成的人說:“其實,去的人都得到了去卡塞爾免費旅游的機會。”
解析三 艾未未得到了什么?
1001個身份各異的中國人,大多數是第一次出國,所以,每個人都會因為其出身、經歷、職業、身份、愛好、認知等的不同,得到一次異國生存經歷。艾未未說,他們每個人得到的就是一次經歷。而自己得到的,也是一樣,只不過是一次經歷。
但是,他還將每個人的經歷都記錄了下來,工作人員拍攝了無數張“作品”的照片,然后,將會出一本畫冊,而他們用過的道具,都可以被主辦方拿到拍賣會上拍賣。可能艾未未并沒有邀請媒體參與,但他的確得到了全球媒體的關注,聲譽是他得到的另一財富。
前段時間德國總統來北京后,就到草場地來訪問艾未未,他到了德國以后,總統專門去看了他的作品,然后又一起吃午飯。卡塞爾的市長也多次和他見面,市長甚至到“作品”基地去吃了午餐。艾未未說:“大家都抱著一種疑惑,困惑,興趣,試圖說清,又無法說清。我離開時都是坐市長的車直接離開,我覺得在中國很少有這樣的事。”本報記者 狄蕊紅
對話艾未未:想帶更多人去卡塞爾
記者:1001這個數字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艾未未:沒有什么意義,它只是一個量,你可以選擇999人,也可以選擇1000個人,可是1000個人顯然沒有1001個人有意思,大家聽到的時候會愣一下,會記住,再就沒有什么含義了。
記者:對您來說,這個數字是大還是小?對小城卡塞爾來說,是不是有些多?
艾未未:多嗎?我如果有能力,有足夠的經濟支持,我可能會選擇10萬人,或100萬人,我會帶更多人去卡塞爾。
記者:你覺得這件作品的藝術性在哪里?
艾未未:它的藝術性就是沒有藝術性,我說過我不在乎人們對我的看法和評價。
記者:任何人的看法都不在乎嗎?
艾未未:當然,我只在乎我在乎的人對我的看法和評價。
記者: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艾未未: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我就是想做這件事。其實,我們做的很多事情我們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做,你以為你知道為什么,其實你并不知道。即使你知道要做的理由,那個理由也未必是支持你做這件事的真正原因。
記者:那有沒有一個原因是帶一些沒出過國的人到國外去看一看的意思?
艾未未:是的,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像帶一個朋友去任何一個地方,讓他們感受一下,形成的只是一個經歷,可能是愉快的,也有可能是不愉快的。對他們來說,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國外度過的,他可以閉上眼睛睡覺,也可以隨便轉轉。而我呢,我在卡塞爾的工作就相當于一個“駐卡塞爾辦公室主任”,每天看什么東西不夠了,趕緊購買,接越洋電話,處理各種瑣事。我有了這一份經歷,帶著大家去了卡塞爾,我把這件事情做好了,就是我的收獲。
記者:管很多瑣事,是不是跟藝術家的身份不相符?
艾未未:我根本不需要藝術家這個身份,我連身份都不需要。只不過大家都覺得我是藝術家。
記者:那您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艾未未:我就是一個活著的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