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刀與齊三化
燕召刀與齊三化
燕召刀與齊三化
東周列國北部燕國的方孔圓錢“召刀”是由刀形的“召刀”演變而來;而東部齊國的方孔圓錢“三化”(即貝益化、貝益四化、貝益六化,化者音貨,即通行無阻之貨幣),則由刀幣(即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演變而來。為什么齊、燕兩國幣制沿革一脈相承,這與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有關。
公元前314年,燕國太子昭的父皇噲效仿舜、禹禪位,讓位于國相子之而內亂三年。齊宣王乘機伐燕,噲與子之被殺。據《戰國策·燕策·昭王求士》載:“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自召公被西周武王始封燕地后,到燕昭王已有755年的基業。期間,使用的國幣,最主要最多的便是刀形的燕召刀(約17克/枚),它是以祖皇召公的召字命名的刀幣(燕昭王也有召,并以方孔圓錢召刀繼之。約5克/枚)。
進入戰國以來,由于人口大增,鐵制工具的廣泛應用,使農業進步,手工業發達,商業隨之興盛。諸如齊都臨淄、韓國上黨等地的大、中、小商市繁榮且“日中做市,聚天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載),各式各樣大量的貨幣流入眾多市場。從西周原始鏟形空首布的誕生,到東周以來刀、布、貝幣和圓錢四大錢系的形成,導致先秦銅幣量多版雜、形制各異且輕重不等,多有鑄地名稱。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想見商賈可以私鑄,官府并不禁止”;泉學前輩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也多處論及先秦銅鑄邑地銘文錢,可見當時鑄幣形式多且地區復雜。這與富商從政、自由買賣土地和社會各階層發生變化有著直接的聯系。
到了戰國中期,東周衰落,諸侯割據稱雄,戰爭連年不斷。由于軍費開支猛增,又很少得到商賈支持,加之交戰國之間敵幣不用,國幣不足,因而,在貨幣運行中經常出現禁而又行,行而復止,貨幣流通嚴重受阻的困難局面。自商鞅變法(前361年)以來,秦國日漸強盛。《史記·秦始皇本紀》疏:“惠文王生19年而立,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即戰國半兩,方孔圓錢之鼻祖)”,遂政府專權,壟斷鑄幣,“天子賀行錢”(《史記·六國年表》載)。
從此,貨幣流通領域中的矛盾在秦國得以徹底解決。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25年后),燕昭王效秦錢法,經濟用銅,鼓鑄大量方孔圓錢“召刀”(值一刀形召刀),并與燕明刀并用,以滿足“金臺招士,厚幣納賢,養兵恤民”之需求。至此,燕國便從幾至亡國的燕國,轉變成燕國最強盛時期的燕國。昭王在位28年后,聯合趙、魏、韓、秦等國,令樂毅(魏名將樂羊之孫)統兵伐齊,破齊70余城,“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齊施離間計迫使燕棄樂毅而令騎劫為將。齊則用火牛陣以少破燕,奪回失地。齊雖勝但五年戰爭大傷元氣。自齊襄王繼位,見齊刀(約47克/枚)行使不足,折方孔圓錢鑄行省料,工藝美觀,幣輕易攜,行用方便;又覺與華夏天圓地方天地一統傳統觀念相吻,遂效秦、燕始鑄復國方孔圓錢“三化”,即貝益化(約1.6克/枚,值一齊刀)、貝益四化(約6克/枚,值四把齊刀)、貝益六化(約9.5克/枚,值六把齊刀,貝益三化為最早的有廓方孔圓錢)。所謂貝益者從益從貝,本為齊幣專用字,表示齊刀始鑄時幣材重量為益,又表示幣值為貝化20朋(1朋為海、骨、石、陶等貝10或大海貝5)。而“三化”實則從貝不從益,三種幣皆以虛重實值的形式,始鑄并與刀幣共同行使于當時社會。
從兩國交戰到兩敗俱傷,齊、燕命運如此相同;從行用刀幣到減重阿堵,兩國刀、化沿革異曲同工。盡管方孔圓錢在先秦眾多古幣中少之又少且行使期又短,但它們共同的經濟作用及其歷史價值反過來又影響秦。前221年,秦滅六國,始皇建立了中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不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而且廢除了刀、布、貝幣,結束了貨幣流通領域中的混亂局面,最終“以半兩同天下幣”,統一了幣制和度、量、衡。從此,方孔圓錢為歷朝歷代沿用2000多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