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黃釉晶瑩如鏡
壽州黃釉晶瑩如鏡
壽州黃釉晶瑩如鏡
壽州(今壽縣)窯是唐代安徽比較重要的窯口,它以燒造黃釉瓷而著名于世。主要生產民間用瓷,簡樸實用,不但數量大,而且品種多,器型有碗、盞、執壺、枕、玩具等。釉色為黃釉,但相互有別,如蠟黃、鱔魚黃、黃綠等,并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這件黃釉瓷枕,1958年安徽蕪湖市出土的唐代寢縣壽州窯典型器物。枕為箱形,兩頭上翹,中部微凹,高8.5厘米,長15厘米,寬11.3厘米。黃白色胎,枕底未施釉,留有一個圓形通氣孔,其他五面均施晶瑩透明的黃綠釉。上釉之前先是涂了一層化裝土,從而釉面平滑光潔。
可貴的是枕面中央模印一朵菊花紋,印花規整,紋飾雖簡單卻富于裝飾性。壽州窯瓷器多為素面,此枕出現花紋,頗為珍貴。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藝術最輝煌的時代,新中國建立后,安徽考古學家在淮南市的上窯鎮、徐家圩、三座窯等地(以上均屬古壽州),發掘了封塵千年的唐代壽州窯窯址,出土了黃釉瓷器和一些碎瓷標本,令人驚喜的是還發現隋代青瓷器與瓷片。有資料表明,壽州窯始燒于六朝,至隋一直以燒青瓷為主,到了唐代創燒出黃釉瓷。唐代由于“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所以北方白瓷,南方的青瓷占了當時制瓷業的主流。然而,地處“南青北白”之間的壽州窯卻不隨波逐流,而是一花獨放,一改過去燒制青瓷傳統方法,創燒出黃釉瓷器。產品一出,便受到大眾的歡迎。
黃色,是一種富貴色,充滿熱烈而溫暖氣氛,為歷代人們所喜愛,也被歷代統治階級所崇尚,因此壽州窯工匠視黃色為美而創燒黃釉瓷器。因為壽州窯是燒制民間用瓷,所以瓷胎比較粗糙。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就在上釉前,先在瓷胎上涂一層細膩的化裝土,把粗糙的瓷胎掩蓋起來,使其勻凈光滑,從而黃釉晶瑩如鏡,富麗堂皇。如黃釉瓷枕,雖為民間大眾用具,同樣充滿藝術魅力。唐代陸羽《茶經》中云:“壽州瓷黃,茶色紫”,贊美黃釉茶碗之美。
1995年,中國古陶瓷年會在合肥召開,陶瓷專家們在安徽省博物館觀賞了唐代壽州窯黃釉瓷器,對其制作簡樸規整,色澤獨具特色,贊嘆不已。認為壽州窯黃釉瓷就是當時陶瓷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無論在當時或是對后世都具有一定影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