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精,入而出—趙規劃山水畫溯因
博而精,入而出—趙規劃山水畫溯因
博而精,入而出—趙規劃山水畫溯因
時間:2007-07-18 00:00:00 來源:
名家
>博而精,入而出—趙規劃山水畫溯因
賀萬里
與規劃兄結識,是很多年前的事兒了。我們曾經長期在一個城市中生活工作,兩相欽慕。那時,我常常去他的辦公室聊天。之所以要到他那個辦公室去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辦公室,洗脫脫就是一處畫室、一處美術圖書室:一面墻壁上靠著一排書櫥,畫冊、期刊比比皆是。中央的辦公桌出奇得大,明眼人一看就曉得,這張大桌子鋪開毛氈就可以揮毫自在了。
最令我既驚宅又佩服的就是他訂閱的美術期刊很多,超乎一個中小城市的畫家所能夠想象的多,連廣西藝術學院的學報《藝術探索》這種邊陲地帶的小刊物也訂有。我當時在南藝讀博士,就在這個刊物上發過幾篇小評論小論文,他竟然也看到了讀過了。
閱讀的廣泛不是沒有用的。當時我就看好他的繪畫。他經常代表淮北美術界參加省級以及全國性的美術大展,以至到2005年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展,我在杭州中國畫展區竟然看到了他的四條屏作品,就更地一步確信,這種閱讀的廣泛,是他成功的重要環節。
成功的環節是多種多樣的。規劃之廣泛涉獵瀏覽美術信息,追蹤美術動態,能夠對他的藝術成就起大作用,當然更源之于他的用心。畫畫決不是每天定時動筆,“不教一日閑過”這么樣的簡單勞動,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此,用心思考,用心體會,才會有藝術的出新出境。
規劃的藝術創作,我想信正源之于此。2006年12月,在由安徽省文聯、省書畫院、省美協和淮北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藝術·生活50年—趙規劃中國畫藝術研討會”上,我再次看到了他的作品,這已經是久違多年之后的再一次全方位的了解。面對這些作品,我再一次悟到了這個理兒:趙規劃繪畫的今日作為,與他那連年的閱讀、不斷的思考、不懈的勞作是分不開的。
看趙規劃近作,明顯地能夠感覺到他所受到的黃賓虹的影響。歷來學黃者,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不解精神,得其皮毛,徒有黃賓虹繪畫樣式的大模大樣。二是得黃畫精神,酷肖于黃,然因總體繪畫養分缺如,只能走肖似黃師一條路,而難以獨開生機。三是學黃為主,博采眾長,掇取生活,而能別開生面。這方面成功者,當推江蘇的范揚。而當我看到趙規劃的繪畫作品時,我相信,規劃的作品也當可歸類于此,而且前景看好。
趙規劃的山水畫作品中,有學畫逼肖者,而能夠與黃賓虹樣式拉開距離,有自我格調者,我以為當為兩類。一類就以全國十屆美展入選作品《黃山》為代表。畫面山勢奇削、墨彩蒼郁、用筆老拙、渾厚樸茂。采之于黃山的寫景,與賓虹老的鄉情思頗有所合,但其實境實景的感受表現,更見實在,而不是獨在筆墨上做文章。而且其濃墨暈染的蒼勁厚重,也與賓虹老有一點兒距離。這類作品,能夠在多路英雄俊杰五年一度“華山論劍”的全國美術作品展上入選,其實力不容諱言。
另一類學黃而出黃的作品,就是他的淡墨宣染一路的山水畫。這路作品,不計形似,不計邱壑,不問皴法,也不論線條的“筆筆有來歷”,但見滿紙奔突串躍的線條,隨心所欲、左右折掩,看似不依山形樹勢,然而,卻又不離形質。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在疏落的線條之間的淡墨皴染,是透明空靈的,卻又顯得那么厚實豐茂、那么蒼然老辣,把個散落的用筆,連系得邱壑儼然,令人神往。
這路作品,我以為,最得賓虹老人神采,也最出脫于賓虹老人攀籬,顯示出了趙規劃作為一位涉獵廣泛、敏于思考、勤于鉆研的畫家的獨到體驗與創造。在這次研討會上,就有多位同道對于這類“淡墨賓虹”推崇有加,更證吾言不虛。
規劃兄已屆“知天命之年”。就中國畫這樣一種更重內功修為的藝術而言,這正是一個新的起點,是創造與修養合而為一的旺盛之年。中國畫的錘煉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事兒,趙規劃以其幾十年的默默耕耘、勤奮探索,已經在其“藝術·生活50年”歲月中,留下了令人贊嘆的收獲。我們期待著規劃先生的再一個豐收期的到來。
二OO七年元月十日于瘦西湖畔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