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下》群展
《七上八下》群展
《七上八下》群展
參展藝術家:高珊,高世強,江蔓雪,蔣煒,金陽平,李儲會,梁怡,牟方令,任靜,孫堯,唐狄鑫,王牧春,王之博,肖敏,謝曹閩,徐跋騁,余旭虹,張平,張文佳,鄭端祥
中國的當代藝術走過了幾經沉浮的近20年,就如同中國革命一樣,原有的官方藝術體制在幾番較量中已經勢微,對于大多數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們來說,王廣義,張曉剛,劉曉東,方力均等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已經耳熟能詳,隨著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成交記錄的不斷刷新,越來越多的明星藝術家被打造出爐。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也爭相投身如火如荼的當代藝術明星制造產業當中。成功的藝術家們帶來樣板式的符號,人們記住了王廣義的大批判中的文革形象,張曉剛的大家庭中的全家福,方力均的大臉。于是尚待成功的藝術家們競相效仿,使得中國當代藝術中充斥著各種顯而易見的符號:大頭,怪笑,艷俗的色彩,文革形象,西方的可樂瓶和中國山水的拼和,等等。一種新的樣板圖式或者說流行樣式正席卷著當代中國藝術。而概括時下這些藝術樣式的工作變得簡單地僅可以依據樣式符號來劃分和判別。因此很難說多樣性真正地存在于中國當代藝術,特別是繪畫中。
參加本回《七上八下》的藝術家,大多生于70年代以后,主要活躍于江南的上海和杭州。他們受著江南傳統文人畫中環境的侵淫/熏陶,又同時俱有江南人歷來的詩意和氣質。在這樣一個每天都充滿變革的當代中國社會情勢下,對于日趨緊張和壓迫的都市生活的敏感令他們,各自都有著從不同程度和角度發出理解和感懷。他們從傳統的人的棲居要求出發,對信息化,標準化,全球化的時代內容所帶來的之于人地異化提出了各自的質疑和思考。他們沒有標準化的如同“大頭藝術”的創作群類特征,也沒有類似“政治波譜”式的集體經驗。他們生活在一個具體的時代,因而具體的個體體驗成為了他們創作靈感的主要源泉。很難將他們之中的任何幾個歸結為一類,他們的藝術更多的依賴于一種“體驗式”的思索,也因此產生了彼此相異的訴求點。
張平沉醉在表現埋藏于個體心理深處的童年心理和當下虛假的社會表象的激烈矛盾和心靈失落。
孫堯則潛心探討人內心認知世界和所見的外部世界之間的迥異,并試圖用一種淡然的文人畫中的意境來處理整個現象世界。
旅居美國多年的謝曹閩試圖用手繪的手法模擬電視熒屏掃描的效果,以此來達到繪畫創造圖像的極端可能性并反諷式地利用繪畫所模擬的以假亂真的電視圖像來模糊觀者辨別手工制造的真實和電子復制的虛幻的能力。
杭州的金陽平和余旭鴻卻始終對周遭的自然環境留戀忘返。卻已經是對之的一種重新輸理和詮釋,樹和影在他們的作品里更多的成為一種現代人精神失落的家園。余旭鴻忠實地描繪投射在畫布上撲束迷離的樹影,似乎也正是要傳達出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 的最為樸素的個人意志并以此來對抗虛幻繽紛的圖像世界。而金陽平則索性將整個社會活動介入到環境中,嘲弄式地預示著一個人和自然交互侵融的圖景,更表達了對人文失落的深刻提醒。
同樣是浙江的梁怡和王牧春則更傾向于探討繪畫的本體性問題。他們或采用最為傳統的繪畫表現手法,觀看方式,或是采取最為傳統的水墨畫構圖和機理進行創作,意在提出一種關于繪畫本題論的思考,將繪畫本身作為最為原始的“看”和“表現”的藝術原旨重新提示。旨在倡導一種更為忠實于繪畫理念的表達方式而直接對應于時下泛濫的巧妙策劃式的藝術創作投機之風。
高世強多年來一直默默地用他獨特的影像語言來表現著一種微觀政治學,他無聲的默片中,人物往往處于若即若離的緊張狀態。每個角色之間似乎都有著一種微妙的但又時刻在轉換的關系。簡單但又肅殺的情節變換中透露出悠遠的寓意。
鄭端祥沉醉在自己營造的世界中,他將鏡頭對準被遺棄和荒廢的事物,但卻發掘或者說重新給予其全新的意義或聲明形式。而這形式卻又都直指我們內心和記憶深處某些相關連的事物。意義在此陌生的形態下又獲得了重生。
肖敏和高珊用它們純熟又實驗型的技巧和材質重新梳理著雕塑語言。他們致力于挖掘人工合成的材料,但又用原始的技巧忠實地去模仿自然和歷史中的形象,合成和自然之間產生了一種五行的對話和對抗,很難說他們的目的是否是迫使兩者之間的相互交融或是壓迫,但自然的表象卻和材料的本身形成了一種荒誕又合理的關系。
蔣煒更關注于周遭的形形色色的包裝世界,在他看來,人類的歷史將越來越多地被自我的包裝所呈現和闡釋,人所活動的痕跡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包裝所提供的形象。因此,他筆下的購物袋,包裝盒以至于櫥窗模特似乎都凝結著人的情感和欲望,在無生命的外表下,作者卻暗自透露出些許人活動的痕跡。或許明天聲明跡象將不在,而包裝則會成為唯一的景觀。
李儲會的小型環境雕塑就象一部自身的混世傳。場景的荒誕和人物狀態的真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個人內心的小我被極端地濃縮在了類似世外桃源的景觀之下,但其中個別細節的提示卻又鮮明地隱語著環境和現世的聯系。所有的一切就向心中時常蕩漾的一絲情節。無聊,迷茫,不知所措總是繚繞在每個人心頭不去的云煙,但現實卻又將人拉回到具體的事件中。
任靜的作品將關照指向他們這一代人內心深處的種種欲望和失落所碰觸下的非自知的感受反應。他總是在營造一個類似失樂園的情景,將內心的期待,期望,彷徨乃至失落置于其中,因此,他畫中的人物始終處在一個渾然不自知但又急于尋求答案的迷茫狀態。也許這也正是這一代人的真實心靈寫照。
而幾位生于80年代前后的藝術家:王之博,唐狄鑫,張文佳,江雪蔓,徐跋騁,牟方令等則更注重各自的心理經驗。他們敏感地意識自身的體驗和社會集體經驗的聯系和抵觸,并在其中孜孜地找尋表現的可能性。于是他們的作品中,對于社會整體情境的體驗和反映往往微觀化于個體細微的獨特經歷之中,如同李儲會作品中的小人和車,以及張文佳的自然和虛幻的人影之間的關系。社會人的整體性化整為零地集中在他們各自的自身經驗中,而個體和周遭的關系同樣能被視為對現代人對待社會整體結構的態度,就好比唐狄鑫筆下濃煙滾滾的鳥巢般的摩天大樓,似乎正是一種脆弱個體所認知的世界景象。
也許無法預計如火如荼的中國當代藝術將走向何方,更不知曉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們會否開始一個新的紀元,但或許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的藝術植根于最為質樸的自身生存體驗,用心志在感受,用感受來影響思索。并將之最為忠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展 期:2007年8月1日-9月9日
開幕酒會:2007年8月11日14:00-17:00時
地 址:上海莫干山路50號4號樓五五畫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