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后詩墻“尋子” 臺灣書法家常德夢圓
九年后詩墻“尋子” 臺灣書法家常德夢圓
九年后詩墻“尋子” 臺灣書法家常德夢圓
時間:2007-07-16 08:52:00 來源:紅網
名家
>九年后詩墻“尋子” 臺灣書法家常德夢圓
|
| 相識已久卻素未蒙面的兩位老人,因為共同的傳統,終得跨越海峽以相見。 |
|
一個月前拿到“情系湖湘”之旅的邀請,63歲臺灣書法家陳坤一頭一句就問,“到不到常德?”
昨天傍晚,以嘉賓身份參加“兩岸文化聯誼行”的陳坤一老先生,站在了湖南常德沅江畔的詩墻下。伸手輕撫墻上字畫篆刻的鑿痕,他不曾真的期待,九年前在臺灣手書、漂揚過海寄抵大陸的《善卷壇下作》(劉禹錫詩作),今天能有機會親見它被刻在墻上的模樣。
更讓陳老不曾料到的是,這趟心愿之旅,還讓他見到了一直想見的人,領到了一筆拖了九年的“潤筆費”。
兩次傳書求墨寶
1997年,第一封來自湖南常德的邀請信被送達臺灣書法家陳坤一手上,“我第一次聽說有‘詩墻’這么一個東西。”信函請求陳老寫一幅書法作品,以刻在常德詩墻之上。
直到次年第二封請求信送達時,陳坤一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份認真的請求。
“以前偶爾會接到邀請,要求提供作品,要出版什么名人錄埃不過多半都要收取很高的經費,通常我都沒有回應。”陳老以為這次也是類似的活動,一開始并沒有理會。
在《善卷壇下作》碑刻前,陳老還清楚地記得第二封來信的懇切,“請我務必支持這個活動,信中還特別講‘您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特別推薦的’。我心想這是人家抬舉我,不要不識抬舉嘛,所以我就寫了。”
常德的誠意和細致深深打動著這位臺灣島上的書法老人,1999年詩墻開建前,蓋有陳坤一“雙一樓”印章的書法作品從臺灣遠道抵達了常德。
一拖九年的“潤筆費”
“制作很好,沒有失真,”刻字的過程容易變形失真,看完詩墻之后,陳老很是高興。每一幅書寫的作品,他都看成是自己的兒女,“到了一定程度,人都是愛惜羽毛的”,九年以來,來湖南看看詩墻到底是什么樣子,是陳老一直的心愿。
事實上,刻好以后,常德這邊把拓片、字畫刻在墻上的照片,還有兩本收集有陳老書畫作品的書一并寄往了臺灣,“拓片上還蓋了章,他們很仔細,很認真。”最后完成以后,陳老又收到了一本有關詩墻籌建經過的刊物,以及感謝信一封。
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合作,除了一筆一拖九年的“潤筆費”。
親臨常德,面對詩墻,陳老開玩笑似地講了一個故事,當年常德這邊邀請他寫書法作品時,曾承諾將給付二百塊錢的“潤筆費”,相當于寫作時得到的稿費,不過條件是要等到兩岸三通時。從1998年至今,等待三通一等就是九年。
跨越海峽的會面
兩次傳書求墨寶的周折,未曾兌付的二百元“潤筆費”,80歲的常德市書法家張弓證實了這一情況,那兩封信,以及其后的拓片、合集等,正是當時擔任常德詩墻修建委員兼書法組長的他所寄。
“進入我們詩墻的臺灣書法家一共有三名,這是從中國書協提供給我們的一份名單中遴選出來的。”遴選主要參考兩個因素,一是候選書法家的作品情況,另外就是還要能聯系得上,陳坤一先生最終進入了詩墻修建委員會的視野。“寫了一封信過去,沒有回音,第二年再寫一封,就收到陳先生的作品了,寫得很好。”
這位并未曾謀面的臺灣書法家,從千里之遙的寶島來到了常德。經過常德市文化局的聯系,昨晚十點多鐘,相識已久卻素未蒙面的兩位老人,因為共同的傳統,終得跨越海峽以相見。
“非常意外,也非常榮幸。”見到臺灣的書法家,除了對當年的支持表示感謝,張弓老先生有說不出的激動。
陳一坤先生亦緊緊抓住張老的手,“我對有機會看到詩墻是想都不敢想的,更沒想到還能親見到您1他當即賦詩一首,以贈張老:
“千金不抵筆華香,書藝鴻詞并世長。漫漫詩墻同日月,宏模豈止利三湘。”
今早上午,常德詩墻管理處為陳老舉行了一個簡短的答謝儀式,將拖了九年的二百元筆潤親手送到陳坤一老先生手上。
“還沒有完全三通的兩岸,這筆潤筆費,我就提前領了。”
 |
|
| 九年來第一次親見作品被刻上詩墻的陳坤一輕撫字畫篆刻的鑿痕 |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