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時代
工分時代
工分時代
在我國豐富多彩的票證中,有一個特殊的品種,就是工分票。工分票是過去掙工分時代的產物,所用的紙質有厚有薄,印刷有單色也有彩色,上面印有“工分票”字樣,有些還印著各式各樣的圖案。
提起過去的掙工分,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工分,社員的命根。”在那個時代里,農民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工分了。那時,每天天亮扛上鋤頭到地里干活,傍晚回來,不管干多干少,來一天,就掙了一天的工分。一天的工分從幾分錢到幾角錢不等。
關于實行工分的時期,有文章說,工分和工分票是人民公社的產物。其實,這是不完全的。事實上,工分和工分票從我國建國初期的農業合作社時就已經存在了。
農業社是當時為解決農民生產資料不足而成立的農業生產合作組織。農民自愿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生產資料拿出來,或出資入股,購買生產所需,共同生產。一些地方為了記錄勞動等情況,實行記工分的方法,并印制了工分票。而我國的人民公社運動是從1958年開始的,很快將全國74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成2.6萬個農村人民公社,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解體。
記工分實際已成為一種大鍋飯現象。許多地方都是來一天記一天工分,形成“出勤不出力”的耗工現象。當然,也有的地方按每個社員種植多少、挑擔多少來記錄工分,體現一種按勞所得,但更多的還是一種平均主義。
和當時許多票證一樣,工分票也有的印有語錄,如“團結起來,爭取更大勝利!”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種干部開會工分票,干部是和社員一起勞動的,去開會要專門記工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