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袋
鵪鶉袋
鵪鶉袋
前年冬季,我在洛陽文博城古玩市場,見一地攤上擺著兩個似籠非籠,似袋又連籠的玩意兒。當時我不知是何物,就請教旁邊的一位老者。他告訴我說:這叫鵪鶉袋,也稱鵪鶉籠,是舊時有錢人斗鵪鶉玩樂時用的東西,現在早已沒人再玩了。
我細看那兩個籠子,制作工藝還相當考究呢!長圓形的籠圈,長15厘米、寬9厘米、高約8厘米。木質的框架外還包鑲一圈竹青,竹木上再雕刻花紋,并用天然漆刷漆數遍,故至今仍明光錚亮。布幔是手工紡織的老粗布,厚實又透氣。籠框無底板,而是多層織物用針線納成襪底狀的軟墊,其中一只,還用繡花紅緞貼飾于外,十分精美。我根據材質和工藝判斷,該物應為晚清或民國初年的,于是就將它買了下來。
我國馴養鵪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西漢時期,宮廷內已有馴養雄性鵪鶉令其鳴斗以供取樂的活動。由唐及宋,古籍上均有此類記載。到了清中期,官宦富民之間“斗鶉”是很流行的。到了清末民初,仍有這種娛樂活動。前述的鵪鶉袋,就是為安置雄鶉中的“選手”,讓主人提著它,外出迎戰用的。到了上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沒有人再作此等玩樂!久而久之,優良“斗鶉”的種性也就喪失了。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多次從日本、朝鮮引進蛋用、肉用的鵪鶉良種,養殖鵪鶉已成為一項產業,專門爭斗取樂用的“斗鶉”已經消失。“鵪鶉袋”已成為歷史符號了,且這類舊物的存量甚少,但它的歷史文物價值還是存在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