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場年畫
小校場年畫
小校場年畫
年畫,是我國農歷新年時民間用以裝飾門戶和住宅環境的繪畫藝術品,其歷史悠久,先秦典籍《山海經》已有關于繪制年畫的記載。至宋代,雕刻版印刷已用于印制年畫,先有木版,以后又有了石版。而上海的小校場年畫,便是我國近代年畫的杰出代表之一。
小校場原為舊上海駐兵演武之處,在今黃浦區舊校場路,后因地近老城隍廟,成為上海民俗用品,如紙錠、香燭、甲馬等的主要生產和銷售場所。清嘉慶年間,始有畫商在小校場設攤專售年畫,生意興隆。不久,這里就成為上海老城廂“年畫一條街”。1860年,太平軍東征期間,蘇州桃花塢年畫產地的業主和工匠為躲避戰亂,集聚于小校場,使上海的年畫市場繁盛起來。有名的畫坊如筠香閣、趙一大、孫文稚、飛影閣等,上海近代著名畫家吳友如、錢慧安、改琦等也參與年畫創作,并將記錄日期的月份牌引入年畫,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小校場年畫”風格。
上海開埠以后,以其商業繁盛、華洋共居、五方雜處的文化氛圍,造就了融合中西、兼容并蓄的海派藝術。一批繪畫高手脫穎而出,崛起于上海畫壇。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大師級的畫家中也不乏將丹青筆墨引入市民喜聞樂見的年畫作品中者,由此使上海小校場年畫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文化藝術層次。
小校場年畫的題材多樣,技巧新奇。傳統年畫中那種程式化已蕩然無存,人們看到的常常是小家碧玉嘗試新式琴棋書畫的舉動,還有倡導發家致富的《五子日日》,描繪十里洋場勝景的《寓滬西紳商點燈慶太平》、《海上第一名園》,表現中西方交往的《中外通商》,推廣蘇州名勝的《虎丘山景致燈船圖》,以及海派京劇里《定軍山》、《草船借箭》、《孫大圣偷桃》等紅極一時的折子戲,當然也有由傳統題材創新的,如《合家歡》、《鬧新房》、《百子圖狀元及弟》等。
在收藏市場上,上海小校場年畫及其發展而成的月份牌畫頗受關注。在1996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周慕橋的一幅月份牌年畫原稿以3.3萬元拍出;而趙白山的少數民族月份牌年畫原稿則以1.98萬元成交。這些都證明了小校場年畫較高的收藏價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