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油畫家“宏李怡翔”回國紀念母親趙麗蓉逝世7周年油畫展
旅美油畫家“宏李怡翔”回國紀念母親趙麗蓉逝世7周年油畫展
旅美油畫家“宏李怡翔”回國紀念母親趙麗蓉逝世7周年油畫展
2007年7月17日是人民尊敬的藝術家趙麗蓉女士逝世七周年,旅美油畫家張宏翔先生、李怡女士將于當天在北京畫院舉辦為期兩天的“‘宏李怡翔’回國紀念母親趙麗蓉逝世7周年油畫展”,以此緬懷這位人民偉大的表演藝術家。
這次畫展記錄了張宏翔和李怡兩位著名旅美油畫家從事藝術創作30余年來的藝術生涯。本次畫展除了畫家自己的積累外,還從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以及私人收藏中匯集作品,共30余件。當年的成名作到最新的手筆,全部作品真實地印記著他們長期勤奮探索、不懈追求的藝術道路,展現出藝術名家的精湛貢獻,構成了他們的藝術世界的豐沛氣象。
1966年,李怡,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被中央美術學院著名老院長吳作人先生親自點名,分配在北京畫院。張宏翔,1962年畢業于山東濟南藝術學校;1969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美術系,在總政歌劇院任美術設計師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1981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張宏翔與李怡一直共同創作大型油畫作品。在八十年代初,他們的多幅油畫作品被美術館和美術家協會收藏,這在當時是罕見的成績。
1986年李怡、張宏翔赴美。在旅美生涯中,他們不斷地探索研究,具有了個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和對藝術的熱忱、執著。他們的創作大多在人物肖像上,體現了深邃的現代人文化。他們的繪畫藝術緊密聯系著社會現實和時代變遷,立足中國文化的土壤,成功地實現著外來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有機結合。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思想境界和藝術情趣的真情流露。
《周恩來總理與齊白石》是為慶祝北京畫院成立25周年之際所做的畫。它不是一般照相的再顯像,而是兩位偉人非常默契的站在一起,欣賞著祖國的大好山河,兩個人物是采用了雕塑的手法顯得高大脫俗,背景山河又是用的國畫的裝飾手法,使得有藝術效果而不瑣碎。總理好像站的稍后,又表現出總理謙虛的為人和對老藝術家的尊重和呵護。正好體現了北京畫院的“中國政府對老藝術家的扶持和保護”這一主題。
藝術理想凝聚在肖像創作之中,刻畫了一系列現實生活中有代表性意義的人物,成為一個時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追求豐富的精神世界、追求善良與智慧的象征。他們創造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平凡人民的動人形象,足以激起觀眾的共鳴,挖掘生活中的美、心靈中的美,也感召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生活的真諦,反對生活中丑惡的東西。他們力圖通過對理想生活的描繪,純凈人們的心靈。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他們是追求理想完美的畫家。
1979年的《笑聲》通過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侯寶林、張瑞芳、華羅庚、曹愚、楊沫)加上前景上向他們微笑的總理的照片,讓我們看到油畫人物主題繪畫在為歷史畫出句號。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為了慶祝四人幫專橫時代的過去,發出了大快人心的笑聲。而宏李怡翔就這樣用這種藝術手法,將這些人民喜愛的文化藝術界的知名人士的笑,輕輕的不留痕跡的為這樣一個歷史的巨大轉變彈出了它應有的音符。
歷史的片段、時代的風采和現實的生活都濃縮在他們塑造的形象之中。《想啊》是記錄了一位山區農村老大娘,她在想那些在戰爭時期曾在她家里養傷的八路軍、解放軍傷病員,他們好了走了,如今在哪里?經過四清運動和文革的經歷的觀眾,也和宏李怡翔對人情的渴望達成共鳴。他們的創作作品中也表達了人的形象特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內在統一。《晶瑩》通過對一群解放初,在沙漠中植樹造林的年青人的描繪,看到這些單純的年青人輕松生活休息的一個場面,也看到了他們奉獻自己一生,感人的美麗心靈。沙漠的沙紋在陽光下閃耀、緩緩的放射出了心靈美麗的色彩。
他們以人物身份的特定性展示了在主題上的深化,提示了理性和智力的價值。《宋慶齡》這幅作品不但藝術功力深厚,色彩微妙,對人物的內心感情深入的表現力,使人過目難忘。他們運用古典主義手法,強明暗的處理,輪廓明確、色彩單純強烈。在1990年受美國國會議員及布什夫人委托,為時任美國總統的喬治•布什及其夫人創作油畫《布什總統》和《巴巴拉•布什》像,被“布什紀念館”收藏并展出,并得到布什總統感謝信,現藏于美國總統紀念館。
他們在創作主題中表現出來的“塑造”而不是“描繪”的方式,就展現了與其他畫家相比所不同的藝術方式,也是在前輩油畫家創作經驗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學術深入的標志。
所以當這夫婦兩人到美國后,他們以活潑的筆調、造型和鮮活的色彩,用獨特的繪畫藝術手段表達對現代生活、現代人精神面貌的寫照。受到美國當地人民的歡迎和喜愛。美國的朋友稱之為“靈魂之畫”。
“藝術大師是什么?”真正的藝術大師是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出類拔萃,在歷史上反映了一代人精神思想意識,從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不正是張宏翔、李怡所表現的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