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激活作品
用身體激活作品
用身體激活作品
以觀眾的“身體”為載體,以“個人體驗”為切入點的“身體.媒體——國際互動藝術展”,將于7月15日至8月12日在上海城雕中心舉行。來自9個國家的11位新媒體藝術家將帶來各自的代表作。據悉,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互動媒體作品展,由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共同主辦。
看點一:身體激活作品
“身體激活作品”即觀眾將通過自己和自己的動作來表現或干預作品。作品“EVE穹頂”是一個高12米的互動環形影院,在其中,每個觀眾的目光都可能成為其他觀眾視線的引領者,讓身體與影像互動,使自己成為打開作品的鑰匙,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中國藝術家杜震君的互動作品“清洗”,則是在地面上設有196個傳感器,它們控制著4臺電腦,再通過天花板的投影機把4個視頻影像投射到地毯上。參觀者面對一條寬4米、長12米、鋪著灰色地毯的長廊,他們的腳步一旦觸及地毯,人形影像將立即追蹤而至。四個身影將緊隨觀眾的腳步,忙著清洗、拋光、擦洗一切觀眾可能留下的足跡。觀眾將被拿著碎布、掃帚、刷子、吸塵器,接踵而至的兢兢業業地清洗痕跡的身影所包圍,直到觀眾走出地毯,它們才肯罷休……
看點二:身體在作品中
人類最早的藝術行為很可能是某個“藝術家”在史前洞穴中用自己的雙手把同樣是用這雙手繪制出來的繪畫抹去。由此可見,身體的存在總與藝術聯系在一起,同樣,新媒體也拒絕不了這份吸引。
五臺懸掛在天花板上的投影機,在一塊大地板上投射出的一條長長的固定圖像。另外兩臺移動投影機在它上面移動,并投射出兩組環形圖像:其中,一臺機器在齊腰的位置向地面聚焦,因此圖像看起來模糊不清。但是,當觀者踏上木板,便可以通過調節自己的手掌來“捕捉”由第二臺機器投射出的環形圖像,從而發現聚焦在各自手掌心中的圖像。
角落里,一個只有15厘米高的脫衣舞者似乎在小小的只有兩盞聚光燈照明的舞臺上跳著舞。但是,你所能見到的只不過是她的影子。
看點三:身體即作品
創造沙灘行走生命體的“造物主”戴歐.楊森,認為他的作品既是身體,又是創造者本身。作為一個物理學者,楊森編寫了一個模擬不同長度的腿的程序,隨后發明了一些電腦虛擬動物并讓它們相互賽跑,從而找到那只跑得最快的腳。
此次展覽中,有一組“七件化石的回顧”作品,其中“普通動物”是第一個沙灘動物。楊森為此工作了一年,試圖找到連接管子的方法。這時它們的腳依舊由三個運動分支組成,而下一代動物則僅有兩個分支,而剛完成的時候,它幾乎不能自己站立。“帶皺的蠕動動物”是蒸汽時代的第一個動物,它的肌肉由氣壓驅動,長處在于它能在地面游動出相同的動作,漂浮在它的塑料氣壓瓶上;“氣壓行走動物”則是第一個依靠氣壓行走的動物,它有多種驅動方式,在此你能看到的是最佳方式———肌肉把前部分稍稍抬起,但必須在干燥的沙地上行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