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術欣賞
談美術欣賞
談美術欣賞
欣賞一幅畫,也和聆聽一首名曲一樣,當你感受到它的一首美,從中領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那真是一件賞心樂事。也可以說:“沒有藝術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會失掉一半。”
西方美術名作欣賞
米開朗基羅
《大衛像》(意大利)米開朗基羅。大衛,在《圣經.舊約》中,是以色列國的一個少年牧童。由于他英勇殺敵,為國建立了奇功,遂成為以色列國的首領。在基督教教規里,是作為愛國的英雄來記述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為使塑像具有象征性,把大衛塑成一個青年壯士的形象。為了使雕像在臺座上顯得雄偉壯觀,有意放大了他的頭部和兩個胳膊,這樣,可以使觀者仰視時,感到雕像堅定有力。他的雕像大部分表現健美人體。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人文主義思想的表現特點。
達.芬奇
封建時代的意大利美術只宣揚苦難人生,否定對自然的探索,達.芬奇敢于不顧宗教禁例律,整夜地解剖尸體,研究人體的構造,探索生命的秘密,并促使被中世紀的戒律窒息了達千年之久的繪畫與雕塑藝術,朝更科學、更生動的方向發展。
達.芬奇的杰作《蒙娜.麗莎》那含蓄的微笑,引起后世許多富有意義的探討。認為這是一種“神秘的微笑”。從黑暗的神性世界剛剛覺醒起來的意大利人民從這幅畫上看到了“人性”的美,畫家用這位溫柔和悅的女性形象表達了他對人及生命的贊頌。他曾說過:“不尊重生命,誰就不配有生命。”
拉斐爾
《雅典學院》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1483—1520)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代表作品,是他的人文主義思想最典型的形象反映,就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而言,它也是屈指可數的幾件稀世藝術珍寶中的一件。
這幅畫取材于公元4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的逸事。通過追憶那個高度理想的古代黃金時代,借以表現文藝復興時期與它的淵源關系和對它崇尚之情。不過當時柏拉圖辦的雅典學院是設置在戶外的森林中,但拉斐爾卻把它移到恢宏的古典建筑里,拉斐爾的意圖是想憑借崇高感的古典建筑來營造環境的高貴氛圍,以便更有利地來烘托這場古代圣賢盛會的偉大戲劇效果。從畫面中央迎面走來的是本畫的兩個中心人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前347)和他的大弟子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這兩位大師邊走邊爭論著哲學的重大問題。前者右手指向天空;后者右手俯向大地,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分歧明顯地在動作是表現出來。它用藝術形象反映的是哲學爭論。
拉斐爾這位專事描繪“圣母”的畫家。他的畫充分表現出人間母性的愛與美,這是一種反神學的勝利。這一幅《圣母》所體現的美,決不是神圣高貴,而是典雅。這來自畫家對生活美的理想。
喬托(意)《猶大之吻》
據《圣經》傳說,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猶大,偷偷勾結敵人,以三十塊銀幣為代價出賣了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耶穌指出他是出賣了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暴露,便提前溜走,并立即去給敵人引路,前來捉拿耶穌。這幅《猶大之吻》,描繪的是猶大領了手里舉著燈籠、火把、兵器的士兵,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沖進客西馬尼園拘捕耶酥的情景。猶大走在前頭,直奔耶穌跟前,以與耶穌親吻作為認人的暗號。畫面以多人物的復雜場面展開,顯現畫家之借這一題詞表現生活的黑暗面與光明面,表現正直與邪惡之間的尖銳沖突。
莫奈(法)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口的一個多霧的早晨。海水在晨曦的籠罩下,呈現出一種橙黃和淡紫的色彩,微紅的天空映照在平靜的水面上。海上的細節,是用厚薄不勻、長短不一的色彩筆觸組成的:三只小只小船,船上人物依稀可辯,遠處的工廠煙囪,大船是的吊車等,水浪輕搖,小船似有緩緩前進的感覺。遠處氣霧迷漫,景物隱約,色彩交錯的粗糙的筆觸。
1874年,有二十九位法國畫家組成了一個“無名畫家協會”,并表明,他們不再堅守庫爾貝的原則。他們的第一次畫展引起了巴黎畫壇的議論。特別是對該派畫家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更是議論紛紛,借莫奈這幅畫題大肆嘲弄,說他們是一群“印象主義者”對這一戲稱,這些畫家不僅不介意,并且接過這個稱號承認自己的藝術是傾向于表現客觀事物:“印象”的。從此,“印象派”這個稱號便在畫壇上確立了。莫奈這幅“日出.印象”,就成了這一畫派的標志了。
塞尚
塞尚(1839—1906)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他出生于法國南部埃克斯小鎮,父親是當地富商。青年時代到巴黎得以在盧浮宮中向名作學習,結識了馬奈、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曾與畢沙羅住在翁費勒,畫了不少外光風景,受到印象派很大影響。但他的作風與想法已經顯現。通常是靜物、風景、肖像,反復地、長時間地觀察與描繪,從中心點,即離眼睛最近的“焦點”依次做幾何形推移,稱為“寫生的構成”的實現。這便是他最獨特之點。萬得里說:“塞尚的性格和作品中,并沒有什么頹廢的、抽象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東西;有的只是一種稟賦的、不屈不擾的藝術的意志力。”塞尚沒有弟子,沒有流派,只有對后代巨大的影響。
凡高
凡高(1853—1899)生于荷南的津特爾特。他短短的一生是在貧困與病魔中度過的,曾兩次進入精神病院。早期作品受米萊等現實主義畫家影響,后來的作品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火焰般的筆觸、強烈的色彩,卻蘊涵著深刻的痛苦與悲傷。早年他曾上過神學院,又曾在礦山生活過,當過牧師。他對窮苦人有一種深刻的悲憫。然而他總是孤獨的,只有弟弟泰奧理解和支持他,并將他安排在法國南方阿文勒去居住。他的大量作品就是在那里創作的。他37歲時在痛苦中自殺身亡。他作畫時間只有十年,卻為人類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高更
高更(1848—1903)巴黎人,童年隨家移居秘魯,在開往南美的船上當過侍者,又當了二年水兵,對那里的異國風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做股票商而步入上層社會。30歲始學畫,并以此為職業。后因破產,家庭也破裂了,遂于43歲那年遠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島,在那里與土人結婚,并在那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他那些取材于異國的畫充滿了奇異神秘的美感,畫面富有裝飾性,色彩明確強烈。畫面的處理是平面性的,已拋棄了印象派的光色空的表現方法,無疑是受了日本浮士會與中國畫的影響而傾向東方趣味。
修拉
“新印象主義”的一些畫家,主要為當時“以知識代替直覺”的時髦思想所惑,試圖
在繪畫上采取科學實驗的態度。修拉既是這一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幅《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是他的色彩科學實驗的典型作品之一。描寫的是巴黎附近奧尼埃的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日子,游人聚集在陽光下河濱的樹林間休息,他們有的斜臥在草地上,有的在河邊垂釣。陽光透過樹林,投射在草地上的陰影,被色彩強調的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陽傘和草地散發蒸汽般的黃色,彼此色點交錯呼應,產生裝飾地毯的效果。畫上的人物畫的很可笑,一個個看不清面孔和五官,連輪廓本身都被小圓點變得模糊不清,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綽綽的感覺。有人把這種畫法稱作“色點分割法”,修拉也稱自己是“分割主義”,后人則稱這一畫法為“點彩派”。
達維特(法)《馬拉之死》
達維特被稱為“法蘭西民族的愛國者,他的智慧曾經使革命提前到來”的畫家。達維特完成了一幅他一生中意義最大的肖像性歷史畫《馬拉之死》。馬拉是雅各賓黨的領導人之一,有是該黨輿論喉舌《人民之聲》報的主要人,1793年7月13日,被右翼的吉倫特黨派遣的女保皇分子夏綠蒂.科爾兌所謀害。馬拉為了革命工作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一身濕疹,為此他每天得花幾個小時浸在浴缸里水療,因公務繁忙,他常常一面治療,一面處理公務或寫作。陰謀分子以向馬拉申請困難救濟為名,趁機潛入馬拉的浴間,將他殺死在浴缸里。馬拉被害,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國民會議召集大會,有人對此事發表了激烈的演說,并高聲呼叫:“達維特,你在那里?現在你應該畫一畫!”“拿起你的畫筆,為馬拉報仇。要讓敵人看到了馬拉被刺的情景而發抖,這是人民的要求!”在場的達維特滿懷激情地響應;“對,我一定畫一幅!”三個月后,肖像即告完成,這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一幅杰作。在這幅畫上表現的是馬拉被刺殺在浴缸里的情景:兇手已逃遁,她的匕首拋在地上,鮮血正從馬拉的胸口流出來。他的左手仍舊緊緊握著兇手科爾兌遞給他的一紙便簽,上面清晰地寫著:
1793年7月13日
馬麗.安娜.夏綠蒂.科爾兌,致公民馬拉:
我是十分地不幸,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
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的《阿維尼翁的少女們》(1906—1907)標志著立體主義的起點。這幅杰作的主要貢獻在于明確打破了傳統透視的鏡子,創造了一種異質空間,使不同視點同時觀看對象成為可能。這幅畫雖包含了立體主義的風格因素,但嚴格地說,它還不是一幅立體主義的繪畫。
立體主義的起因是兩個年輕畫家畢加索和布拉克對塞尚畫中發現的某些實驗加以理性的研究。把對繪畫空間和形式的革新推向了合乎邏輯的結果。至此空間已真正成為繪畫的一個組成要素,給空間以同樣的色彩、肌理、實體感,如同物質一樣,是充實的實體。1908年夏天,布拉克和畢加索開始以風景畫來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幾何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樹林》畫中規則的自然形式如此顯眼,以致批評家路易斯.沃克塞勤,把這種風景畫描述為“小立方體”組成立體主義由此得名。
立體主義主要特征是,打散形體,再接幾何圖形將它們重新組合于畫面上。因此,通常把這個時間的立體主義稱為“分析立體主義”。分析立體主義所用的手法是,把客觀物體分解為抽象或半抽象的形狀,然后把這些形狀重新政合起來。這種組合起來的抽象形式與原來的物體仍有聯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