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
蓬勃發展的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
蓬勃發展的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
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上無可爭議的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進入21世紀以來,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每年的成交總額屢創新高,很多文物藝術品門類的最高成交價格都是在香港市場刷新的,使得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領跑世界市場的大好局勢。
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淵源
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緣起,是伴隨著香港國際商城的發展而興起的,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不管是在閉關鎖國的清朝晚期,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前的漫長歲月,香港都是內地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和港口,并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文物藝術品的集散地,營造了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氛圍。
特別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國內地處于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歷史時期,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古玩商號紛紛遷往香港,使得香港摩啰街、荷李活道、尖沙嘴等的古玩商鋪鱗次櫛比,文物藝術品市場昌盛繁榮。隨著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文物藝術品收藏鑒賞活動成為時尚,企業家、藝術家、醫生、文化名人紛紛加盟,應運而生的敏求精舍、求知雅集等收藏家組織,把文物藝術品收藏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涌現了一批成就卓著的收藏家。諸如:瓷器書畫十全十美的張宗憲、古代瓷枕自成系統的楊永德、購沉船遺寶促水下考古的羅桂祥、明清家具文化審視的葉承耀、“留聲歲月”蜚聲宇內的陳裕鏗等等。特別是一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香港集古齋、香港博雅藝術公司、香港中藝公司等,組織邀請內地藝術家赴香港展覽、展銷、座談、開筆會,推動了文化文物藝術品的交流活動。筆者在內地改革開放的第二年,即1979年曾奉命赴香港參加考察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工作,身臨其境地體味到,文物藝術品商業與文化的融合對于市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文物藝術品鑒賞收藏活動對于企業文化層次的提高,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蘇富比、佳士得落戶香港如虎添翼
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落戶香港,使得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騰飛如虎添翼。
1973年,香港蘇富比公司在香港舉辦首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為亞洲的文物藝術品市場揭開了全新的序幕。此場拍賣會率先引起一批香港收藏家的矚目,其后吸引了來自我國臺灣地區的藏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國的收藏家的垂青。包括各種門類的文物藝術品,如,瓷器、書畫、珠寶首飾、鐘表、郵票錢幣等。從1976年開始,香港每年定期舉辦春秋兩次大型拍賣會,這種定期的固定拍賣會促成了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新模式。1980年,香港蘇富比公司舉辦仇炎之收藏拍賣會,這是蘇富比公司首次舉辦私人收藏家專場拍賣會。仇炎之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古玩商,后來移居香港,退休后定居瑞士。此場拍賣會在寬敞的富麗華酒店舉行,吸引了大批收藏家和鑒賞家,獲得了巨大成功。其大部分拍品被香港的趙從衍、區百齡購得,其中,兩只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分別以528萬元港幣和418萬元港幣成交,創造了明代官窯瓷器的最高價,從而掀起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第一個高潮。
1986年,香港佳士得公司在香港舉辦首場拍賣會。佳士得、蘇富比這兩家世界一流的拍賣公司同時在香港開展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業務,相互促進,各自提高業務水平,完善規則,提高服務質量,開展公平的良性競爭,使得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大受裨益。1999年,香港推出“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收藏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專場拍賣,創造了一批文物藝術品的高價位。其中,北宋官窯六棱洗以2200萬元港幣成交,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917萬元港幣成交,把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推向第二個高潮。
在蘇富比、佳士得兩公司進駐香港之前,世界文物藝術品集散中心是英國的倫敦,美國的紐約,日本的東京。兩公司落戶中國香港后,香港迅速后來居上,力拔頭籌,地位日益提升。其重要原因是,香港這塊風水寶地在發展文物藝術品市場上,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諸要素。從歷史緣由來看,香港文物藝術品的蘊藏量相當豐厚,香港人文化素養高,對于中國文物藝術品有著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收藏家,長久以來是由一群文人學者組成。他們多年來對于中國文物藝術品的鑒賞及愛好,已經孕育出一股強大的文化與經濟根基,形成對中國文物藝術品的重要支柱。從地理位置來看,香港位處亞洲的中心,在新加坡、日本東京、中國臺灣的中心點上,顧客來往方便,占盡地理優勢。香港還是自由商港,沒有文物藝術品及資金的限制,也沒有文物藝術品進出口關稅,沒有紛繁的法制約束,總之,香港有著良好的文物藝術品經營的環境與氛圍,從而為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當然,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諸如石油危機、金融風暴、非典等,但都經過香港經營文物藝術品行業的同仁共同努力,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一一化解。
內地買家在香港出現飆升趨勢
近年來,香港的蘇富比、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屢創佳績。如,香港蘇富比公司自2003年以來成交總額連續增加,2003年成交總額為6.3億元港幣,2004年成交總額為10億元港幣,2005年成交總額為14億元港幣,2006年成交總額為19億元港幣。香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大好形勢,無疑對內地的買家產生磁石般的吸引力,內地的收藏家及文物藝術品愛好者赴香港參加蘇富比、佳士得春秋兩季大拍的人數逐年增多,大有飆升之勢。他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買家成了香港拍賣場上的主角,在拍場上出手不凡,占盡先機。
香港蘇富比公司2007年春季大型拍賣會4月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內地、臺灣以及世界各地的買家紛至沓來。此外,還有諸多拍賣公司的老總、業務主管,新聞媒體記者等,使得整個拍賣大廳人頭攢動、座無虛席。經過3天緊張的拍賣,成交總額高達10億元港幣。內地買家在中國瓷器雜項和中國書畫兩大門類拍品中的購買力第一次超過了臺灣買家。其中,中國瓷器雜項總成交額為4.5億元港幣,香港買家占37.1%,內地買家占19.4%,臺灣買家占18.5%。中國書畫成交1.1億元港幣,香港買家占43.9%,內地買家占29.2%,臺灣買家占13.7%。
當然,在此場拍賣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買家表現尤為出色,很多高價拍品被他們購得,如,徐悲鴻的油畫《放下你的鞭子》被一位華人買家以7200萬元港幣買走,創造了中國油畫拍賣的最高價位。“花賞瑤華——巴黎名藏中國藝術品專拍”的25件拍品以1.28億元港幣的總成交額全部成交,其中,有23件超過百萬元港幣,有3件超過千萬元港幣。值得一提的是,25件拍品的買主,全部是華人。
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季大型拍賣會于5月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收槌,拍賣成交總額除珠寶首飾外,高達11億元港幣。其中,“中國宮廷御制藝術精品專場”成交2.25億元港幣。“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僅推出150件作品,成交額高達3.3億元港幣……
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賣公司在2007年春季拍賣會上取得的驕人業績,不僅進一步證實了香港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同時也預示著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光輝燦爛的發展前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