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永信出身于木雕世家,受家庭的熏陶,從7歲那年開始學習木雕藝術,經過40多年的努力,他已成為一位匠心獨運的民間藝人,在豫魯蘇皖四省交界一帶享有盛譽。其雕刻以各種模具見長,刀工細膩,凸凹有致,很受用戶的喜愛。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手工雕刻的模具被先進的科技產品所取代,木雕行業日漸冷落,可胡永信置名利于不顧超然物外,仍盡情徜徉在木雕的世界里。
剃頭的、磨刀的、算卦的、搖撥浪鼓的、練場子的……舊社會的“三十六行”江湖手藝發展到今天,有的銷聲匿跡,有的茍延殘喘,有的重煥生機,有的改頭換面,呈現出另一種形式。
可它們,都是民間最真實、最原生態的一種表現,都是民間最樸素的一種技藝并曾承載著許多人的生活與夢想。
本版將帶著你的好奇與對那種技藝的感情走近它們,揭開它們的面紗,陸續推出“江湖三十六行”系列報道。
癡心不已,在木雕世界盡情徜徉
今年54歲的胡永信家住虞城縣李老家鄉李老家村。他出生于一個木雕世家,祖輩四代做木雕。當年,虞城人一提起“胡家木雕鋪”,無人不曉,因為他家做的活計地道精細,在當地,一些生意人用的月餅及糕點模具,都是出自“胡家木雕鋪”。胡永信回憶說,他很小的時候就看到祖父在家具上面雕刻花鳥樹木,件件作品精美絕倫、惟妙惟肖。胡永信沒有當過木匠,可是,木匠活兒他一看就懂,不僅如此,車、鉗、焊、刨,無所不通。尤其是在木雕方面,他更是有獨特的天賦。7歲那年,胡永信看到一幅《清明上河圖》,立即被長卷中各種各樣、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的木車、人物、牛馬吸引住了。他看得入了迷,一閉上眼,每一部木車的工藝結構就變得很清晰,榫眼、燕尾榫、趴肩、咬殼……他非常激動,產生了難以抑制的創作欲望,要將它們復原!完成后的第一輛木車很是像模像樣,看著自己的作品,胡永信高興極了,接著他開始制作第二輛、第三輛……
伯父胡續軒看到侄子的作品后,連聲贊嘆:“這娃子將來在木雕界準會有出息!”此后,這位在當地享有“木雕大師”之稱的老人,開始手把手地教侄子學習木雕。
為培養胡永信的忍耐力,伯父讓他跟著拉大鋸。那時候,鋸木頭沒有電鋸,都是手工活兒,兩個人要用大半天的時間才能鋸開一棵樹樁,因為做模具用的都是梨木和柿木,這些堅硬的木料鋸起來十分困難。但無論是在毒辣辣的日頭下,還是在滴水成冰的嚴冬里,10多歲的胡永信一直堅持著。
由于伯父的雕藝精湛,從藝之初胡永信就受到了極嚴格的訓練。伯父在木料上畫出輪廓他照著做,從出粗坯到掏鑿,從整體造型到細部紋飾,從面的構成到線的流動,他用心地邊學邊琢磨。眼看花了也不吭一聲。工夫不負有心人。胡永信的技藝日有長進,一批栩栩如生的作品從他的刀筆下創造出來,這讓他體驗到一種無比的愉悅,進而促使他把對雕刻技藝的渴望演化成對藝術的追求。
中學畢業后,胡永信就“出師”了,所雕作品造型獨特,紋飾流暢,雕制精細。后來,他跟著伯父開始了“眠床”鏤花的生涯,不是“巡回”碭山,就是上曹縣、下亳州。
命運弄人,他與木雕結下不解之緣
就在胡永信跟著伯父胡續軒在“賣藝”糊口的道路上奔波時,“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一天晚上,胡永信和伯父剛出工回家,就有幾位干部找上門來,嚷叫著讓胡續軒交出工具、模具等東西。由于胡續軒不交,這幾位干部動了粗,將老人推倒在地,說胡續軒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鐵桿分子,堅決要割掉這個資本主義的尾巴。年輕氣盛的胡永信要上前理論,被伯父攔住。后來,這幾位干部拿走了雕刻用的模具、工具,然后逼著胡續軒寫下了“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保證書。當時,已70歲高齡的胡續軒仰天長嘆:“民間雕刻,歷朝歷代生生息息,延續至今,難道到我這一輩就讓民間藝術滅亡嗎?”胡續軒堅信民間藝術會有大放光彩的那一天,他對胡永信說:“如果我活不到那一天,胡家木雕就全靠你發揚光大了!”這天,胡續軒對胡永信講了一件讓“胡家木雕鋪”引以為榮的事。
那是1937年,商丘有一個姓劉的大戶花了很多錢,想用上等的木材打造一個大型頂子床。開始,劉大戶找到商丘的“張魯班”,“張魯班”也不含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做工精細的頂子床。可快完工時,“張魯班”喝多了酒,在刨大梁時,4根明柱被截短了8寸,他想盡辦法,也沒有想出補救的法子。劉大戶不甘心自己花費那么多的錢打造出的頂子床不能用,就四下張榜,尋訪名師。當時,開封有一個很有名氣的木工師傅揭了榜,但那個師傅琢磨了好多天,也沒想到辦法。后來,有人舉薦了李老家村“胡家木雕鋪”的胡緒明(胡永信的爺爺)。當時,劉大戶根本瞧不起胡緒明,認為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鄉下人,有何能耐!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胡緒明很快想出了一個補救的辦法,在4根明柱處,巧妙地安裝上相對稱的4只雕刻精巧的望天猴,恰似特意裝飾的工藝品,既看不出短少的痕跡,又保證了頂子床的質量要求。頂子床完工時,劉大戶對這一床上工藝贊不絕口,為此大擺筵席,答謝胡緒明。
胡永信聽了這件事后很激動,“胡家木雕鋪”的先人實在了不起,但眼下的世道,他根本不能傳承“胡家木雕鋪”的衣缽。19歲那年,胡永信穿上了軍裝到珠海服役。在當兵的7年時間里,他一刻也沒有忘記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夢想。一有時間,他就找來木頭與斧鑿鋸挫。部隊領導發現他有這個手藝后,每當部隊有活動,就讓他專門從事木雕創作。
1980年,胡永信退伍返鄉。當時,改革開放的浪潮已席卷城鄉,做生意的如雨后春筍,一些生意人到處尋找做模具的民間藝人。看到這個商機后,胡永信感覺重振“胡家木雕鋪”的時間到了。不久,“正宗祖傳胡永信模具大全”的牌子在李老家村掛了起來。
那些日子里,胡永信簡直忙得不可開交,豫魯蘇皖四省交界一帶的生意人慕名而來,生意火暴的時候,一套糖桌模具要等一兩年才能做好。一些生意人為了早日拿到模具,想什么法子的都有,可胡永信沒有分身之術。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胡永信不斷地加快自己雕刻革新的步伐,他果敢地從熟稔的人工雕刻轉向陌生的半機器化雕刻。他從頭學起,依靠扎實的人工雕刻基本功,使半機器的雕刻更上一層樓。過去雕刻一套糖桌模具,需要半個月時間,現在兩天就能完成。
淡泊名利,在木雕道路上執著前行
采訪時,胡永信留下了憨厚樸實的印象,他深邃的目光里透露出對民間木雕藝術的無限愛戀。職業習慣在他身上留下了明顯的烙印,他那雙手因常年雕刻,已布滿了老繭。
胡永信說,木雕是一種有靈性的工藝,不僅僅木料要好,人品也要好,兩者結合才能創造出精品。自己喜歡木雕,喜歡自己創造木雕的價值,所以一直堅持到了今天。談起木雕藝術的基本功,他表現出一些擔憂。胡永信說,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手工雕刻的模具被先進的科技產品所取代,木雕行業日漸冷落。人工雕刻的模具有它的長處,刀法清晰,模具耐用,如今找他做模具的仍大有人在。今年春節,商丘市廣安食品廠的一位負責人找到他要定做100個糕點模具,要求一個星期內交貨。胡永信一連干了3個通宵,按時將糕點模具做完。那位負責人看到這批精致的模具后,高興地說:“老胡,你這個手藝不能丟啊,這是我們生意人的寶貝!”
對此,胡永信不無憂慮地說,他兒子胡耀輝今年已27歲,從10多歲時就學習雕刻,尤其雕刻手章更是一絕。無論多難雕刻的手章,在他手中10多分鐘就能完成。可兒子認為雕刻太苦,又掙不到大錢,今年春節過后就去浙江義烏一家藥廠打工了。
面對日漸冷淡的雕刻行業,胡永信認為,自己選擇了雕刻這個事業,就會義無反顧地干下去,決不能讓“胡家木雕鋪”在他這一輩人中失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