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貼瓷磚!”
“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貼瓷磚!”
“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貼瓷磚!”
“文化遺產保護不會是一陣風,不會只留下很少的痕跡,而是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于在整個民族的生活中長久地發生效益。關鍵在于,要不斷提高對民族靈魂的呵護意識。”
6月29日,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22屆年會暨日照現代民間繪畫研討會上,一批從事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的專家濟濟一堂,就中國當前的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出了諸多建議。
就在這次研討的三天前,6月26日,中國6處世界遺產——故宮、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布達拉宮和云南“三江并流”被正在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加以“黃牌”警告。
文化遺產保護,哪些問題不該被忽略?
文化遺址要多留住“原生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教授楊陽認為:“麗江被亮黃牌和它的商業氛圍太重有關,麗江的房子雖然都是老的,但是把當地的納西族人都遷到外面,房子全部出租做商業開酒吧餐館賺錢,使得它失去了內在的靈魂和活態的東西,因而缺少了文化背景。”
楊陽舉例講述了韓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上所做的工作。其中她印象較深的一個是烏川古村落遺址,這是二戰后復原修建的一個古村落遺址,為了給一個高速路讓路,他們把整個村莊都整體搬遷到了另外一個地方,而且保持了房屋本來的面貌。這個村落目前的村民主要是搞旅游,但他們不售票,游客可以隨便參觀,如果想居住的話則需要提前預定。此外,還有首爾皇宮周圍的保護區北村,建的都是韓式民居,政府把一批列入保護計劃的房子租給民間藝人當作傳承基地,向游客展示民間手工藝品的制作和產品,但不能燒火做飯,也不能居住。
在楊陽看來,我國當下進行文化遺產保護,首先需要我們對當地的自然風景、民俗節日進行摸底,同時要把當地的生產形式、技藝特產以及特有民居等資源進行普查。在這方面韓國的意識已經比較超前了,他們的保護方法和思路值得我們借鑒。
開發不是毀了老城建新城
專家談論到兩個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敗筆”。
在云南元陽箐口哈尼族山寨里,獨特的草頂蘑菇房和梯田是當地的特色,在云南大學有關專家的幫助下,當地人依舊在這里生活,老媽媽坐在門口織布,家里掛著臘肉,院墻上糊著牛糞。但一個電視劇組在村里拍戲的時候,卻蓋了一座另外一種風格的民居,劇組走了之后,這個建筑成為了破壞景觀的東西。
還有在山東榮成市大海島臨海建造的一種石草房,吳冠中、張仃、艾中信等大師都曾經入住寫生,名氣很大,可惜的是,幾年前這些石草房被全拆光了,換成了全國一樣的貼了瓷磚的房子,毫無價值。
“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貼瓷磚!”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學會副主席畢克官認為,保護和搶救有代表性的鄉鎮古老民居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保護代表性的古老民居,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保護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保護民俗文物產生的歷史環境。“開發不是把老屋鏟平了建高樓,更不是毀了老城建新城。開發與保護應該同步。等到文物古跡被破壞了再去保護就來不及了。”畢克官說。
申遺不要眼里只有“產業”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皮影藝術專家魏立群告訴記者,去年在山東泰安,他訪問到了一個叫范正安的皮影藝人,他的絕技是演出皮影獨角戲,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是國寶級的人物,但在當地卻不受重視。
在進行皮影戲的搶救工程時,魏立群深刻感受到,一些主管部門尚不明確哪些屬于文化遺產,也不清楚哪些可以作為申報項目,申報的程序也不太明確,有些民間藝人以個體名義申報遭到拒絕,有些文化部門對申報項目缺乏重視,對當地民間藝人情況缺乏了解。
許多專家和魏立群有同樣感受: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地方想借申報機會將其作為產業來發展,很多申報書提及的保護目標和措施都是構建產業,擴大生產,以發展經濟或拉動旅游為主要目的。魏立群說:“現在文化遺產熱起來了,‘搶救’的名詞也時髦了,原本封閉的、原生態保護比較早的地區,也打開了大門。這些地區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遺產,究竟還能夠維持多久,該如何正確處理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大課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