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行旅圖》劫后逢生留下錢李兩家一段佳話
《秋山行旅圖》劫后逢生留下錢李兩家一段佳話
《秋山行旅圖》劫后逢生留下錢李兩家一段佳話
在上個世紀初,李可染誕生在徐州南馬路石婆婆坑的一間茅草屋里。
現在,100年過去了,徐州早已今非昔比,石婆婆坑也蓋起了高樓大廈。100年,似乎一切都變了,然而慶幸的是,李可染先生樸素的舊居并沒有變,舊居里留存的精神財富也沒有變。這些東西每一件都有它動人的故事,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錢食芝先生的《秋山行旅圖》。
錢食芝先生的《秋山行旅圖》是十米山水長卷。這幅畫的經歷不同尋常,它從繪制、保存到修復,從錢家到李家,從徐州到北京,它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它也講述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1968年冬,文化大革命如潮水般席卷全國。錢食芝先生的孫女錢蕓出差到北京。一天,她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看見中央美術學院的外墻上貼著一幅醒目的大標語,上面寫著:“批判黑山黑水黑畫家李可染?!?
看到這些錢蕓心里一驚,“李可染被批了?”她再也不敢逗留,匆匆趕回徐州。此時錢食芝先生已經過世,錢食芝的兒子錢書樵聽說可染先生被造反派批斗的事情后,他想到兩家關系,想到家存的字畫,驚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當晚,錢書樵顧不上吃飯,忙叫錢蕓把他的畫箱搬了出來。錢先生打開箱子,畫箱里面保存著前人的100多幅書畫作品,他看完畫,取火點燃了畫卷,就這樣這100多幅作品頃刻之間化為灰燼。
這時錢書樵先生又拿出一幅畫,小心翼翼地打開,這是老父親錢食芝在1915年臨摹唐朝鄭謙的《秋山行旅圖》。這幅畫畫得非常精彩,可以說凝聚了錢食芝先生一生的心血。除此之外,畫卷上還有我國著名書法家張伯英在1933年所作的“希蹤三絕”的題跋。
就這一張畫,錢書樵先生不知打開看了多少次,也沒有做出決定是否該燒??粗赣H猶豫不決的樣子,錢蕓便說:“就剩這幅畫了留下來吧,我幫你保管?!?錢書樵看到女兒那么堅決,就點點頭,將畫用報紙包好,交給了錢蕓。
畫逃過了一劫,但造反派會不會來抄,錢蕓心里沒有底,她先把畫放在醫院的病房里,后覺不妥,又放在一所老房子的曬臺上。這一放就是20年。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書畫收藏已為世人所好,劫后逢生的《秋山行旅圖》開始進入收藏家們的視線。這時有人找到錢蕓愿以重金收購此畫。錢蕓想到,祖父錢食芝先生一生坎坷,英年早逝,就留下這唯一的作品,這不是用金錢可以交換的。
如何才能讓這幅畫有個好的歸宿?錢家兄妹考慮再三,最后決定將畫捐贈給李可染舊居,以此作為研究中國山水畫,研究李可染藝術道路和藝術思想的依據。于是這幅作品很快被送到李可染夫人鄒佩珠的案頭??吹竭@幅畫,鄒先生不由地想起李可染在世時說的話:“錢先生是我的恩師,我永遠不能忘記,是他把我帶上了傳統藝術的道路。要沒有錢老師,也沒有我的今天?!编u先生懷著對錢家的感激之情,找到了國內最好的裝裱大師劉金濤老先生,親自揭裱。
過了一段時間,裱好的畫被裝進了精美的紅木箱盒,隨著我們返回徐州。一幅《秋山行旅圖》使人難以忘懷,它正像李可染夫人的題詞“情緣千里”(千里是錢李的諧音)一樣,為我們留下了“山”留下了“水”,也留下了錢李兩家的一段佳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