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的日常奇跡
中國女性的日常奇跡
中國女性的日常奇跡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大衛·科洛夫(DavideCroff)先生曾說過:“從2005年開始,在處女花園的中國的展覽,是一個雙年展拓展未來空間的發展中心,也是雙年展向世界領域發展的一個信號。”
是的,2005年中國館的首次亮相給那屆威尼斯雙年展帶來不小的新聞,然而中國館的臨時場館身份到現在并沒有改變。作為一個國家館,主要空間在露天花園顯然是不合適的,而室內空間則被一些巨大的油罐所充滿,那些強烈的油味也讓參觀者難以久留。
盡管如此,今年由有著豐富國際策展經驗的侯翰如策展,在相當難以操作的空間中完成了基本令人滿意的策展工作。“日常奇跡”是本屆中國館的主題,四名中國女藝術家,大都以日常生活和材料為創作源泉,將常見的生活用品轉化成藝術作品。
尹秀珍用廢布料、盤子、刀和曬衣服竿等制作了100多個“兵器”,像標槍一樣在那些巨大的黑色油罐上方穿梭。在這個難以駕馭的空間,藝術家將所有展物懸掛在油罐上方,并且增加了上部空間的照明。如此一來,好像如果失去下邊的油罐,整個空間反而顯得空蕩蕩的,這種巧妙的借物、借景顯示了作者特別的智慧。尹秀珍作品的造型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她自己解釋說,它們都像是橫過來的電視塔,因為許多人把媒體當作武器,那么她就把它制作成兵器一樣的形狀,而且每個前面都安了一把水果刀。
沈遠和尹秀珍一樣,是中國當代藝術界的知名“女將”,定居巴黎的沈遠,對自己是中國藝術家的身份相當明確,她的新作《首次旅行》,來自她在廣州的一次視覺經驗。沈遠看到百名中國兒童被外國人收養,即將踏足西方世界,作為長期生活在海外的沈遠,心中產生了一種復雜的心情,她無法解釋和預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問題,以及被領養的兒童的未來。沈遠拍攝了領養過程的紀錄片,她在處女花園的草坪上擺放了一些放大的奶瓶、奶嘴,并把這部紀錄片安在巨大的奶瓶中放映,到此,我們對沈遠的意圖已經相當明了。
在荷蘭有著長期藝術家生活工作經驗的闞萱,把錄像作品巧妙地安置在巨大油罐的夾縫中,由于場地所限,這些等離子顯示器和投影儀的尺度過小,影響了闞萱作品的力度,然而,如果我們真的以非常平和的心態去觀看,那么我們可以感受到闞萱是如何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它們與藝術家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闞萱絕不是簡單地記錄周圍,她把那些神圣的東西日常化,同時把日常化的東西奇跡化。
和其他三位藝術家相比,年齡最小的曹斐的投影作品安置在一個巨大的白色充氣體包中,她把這件作品取名為《翠西中國館》,即在線上游戲“第二人生”中化名翠西小姐的中國數字公民,試圖再現第二生命與創造自我價值共同體的未來世界。但是現場效果并沒有像文字描述的那樣美妙。
除了中國館的四位女藝術家之外,參展的中國藝術家還有:楊福東、楊振中以及于2000年去世的陳箴。楊福東的映像作品,在主題館中五個精制的盒子中展出,有相當的觀眾耐心看完他的非電影非紀錄風格的作品。楊振中的映像相當巨大,這是持續五年制作的一套作品,在展場一行排列,但是主題非常簡明《IWillDie》,每位被拍攝者只說一句話:“我會死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