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三友”在明清官窯中的應用
“歲寒三友”在明清官窯中的應用
“歲寒三友”在明清官窯中的應用
時間:2007-07-09 17:05:00 來源:
資訊
>“歲寒三友”在明清官窯中的應用
 |
一、“歲寒三友”簡介
“歲寒三友”即松、竹、梅,與蓮紋類似,也是明清官窯瓷中的常用紋飾。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以一句名言:“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從此奠定了松柏在儒家心目中的地位,并令后世對其四季常青、傲霜斗雪精神欽佩不已。南朝時梁武帝蕭衍曾在《冬歌四首》中寫到:“果欲結金蘭,但看松柏林。經霜不墮地,歲寒無異心?!边@里,松柏堅定忠貞的頑強精神被蕭衍看做擇友的重要標準。竹在古代文人思想中代表虛心、有節,不僅常入詩畫,還是庭園中不可缺少的觀賞植物。因此,以竹省身的古代文人如“竹林七賢”、李賀、蘇東坡、鄭板橋等,難計其數。梅則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姿、色、香、韻俱為人稱道,愛梅者有陸游、林和靖等。這三種植物都具備較強的耐寒特性,所以人稱“歲寒三友”。
二、“歲寒三友”的由來
據說,“歲寒三友”的典故源自北宋文豪蘇軾。相傳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遭貶至湖北黃岡,向當地政府討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地名喚作“東坡”,于是自號“東坡居士”。他在園內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知州徐君猷前來拜訪,問及是否冷清時,蘇軾笑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其中的“松竹三益友”即“松竹梅”。據考證,蘇軾的這句詩詞出自他的《游武昌寒溪西山寺》,內有“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徐行欣有得,芝術在蓬莠。”與傳說并不一致。
關于“歲寒三友”典故的真實性現在不去追究,從歷史文獻看,該詞的確數次出現在《全宋詩》中。詩人陳著(1214-1297年)曾作《次韻和岳醵飲西峰寺分韻成詩十四首見寄》,內有“春夏交承紅與綠,歲寒三友松與竹”,他的《次韻月窗兄惜別四首》中也寫到“聚散在天終有定,歲寒三友見交情”。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推斷“歲寒三友”一詞至少在宋代已經開始運用。
三、古代繪畫中的“歲寒三友”
“歲寒三友”在宋代已被人們大量應用到繪畫裝飾中?!度卧姟分杏涗浟送跹?(1137—1218年) 的《題徐參議畫軸三首·歲寒三友》,詩中寫到:“玉色高人之潔,虬髭烈士之剛。可與此群鼎立,偃然傲睨冰霜?!痹娙藦堅梢苍鳌稓q寒三友圖》:“蒼官森古鬣,此君挺剛節。中有調鼎姿,獨立傲霜雪?!眱墒自娍梢哉f是“歲寒三友”入宋畫的最好證明。
四、明代官窯瓷器上的“歲寒三友”
明初御廠瓷的花樣種類不多,松竹梅作為洪武官窯瓷器上(圖1)的主要紋飾,出現的相對較多。永宣時期,紋飾內容雖然出現不少其他創新,但“歲寒三友”并沒有被冷落,在相關盤(圖2)、碗(圖3)、高足杯等器物上都很常見。特別是宣德朝,御廠經常在盤心繪畫松竹梅,外壁裝飾各類人物。尤以仕女為主,包括“秉燭夜游”、“蕉葉題詩”、“焚香拜月”、“仙女乘鶴”等,還有不少其他人物典故(圖4)。這種搭配方式使當時的紋飾種類多樣,并進一步推動了“歲寒三友”在明代御廠中的大量應用。
松竹梅紋飾在明代中期隨著青花鈷料改變而發生細微變化(圖5),整體布局則前后差異不太突出。后期制品(圖6、7)因為官窯衰退,民窯風格顯得過強(這里因為筆者在其他文章中多次涉及,所以不去深究)。 在明代官窯中,萬歷青花三友人物盤(圖7)比較獨特,構圖者將松與梅竹區分獨立,然后組成整體。這種裝飾手法給后來,尤其是清代官窯繪畫帶來不少啟示,從而一定程度影響了清代三友圖構思布局。
五、清代官窯瓷器上的“歲寒三友”
清代官窯制品上的歲寒三友圖要比明代御廠復雜一些。根據構圖模式,筆者暫且將其大致分為“完整三友圖”與“簡略三友圖”兩大部分。
1. 完整三友圖
完整三友圖顯得比較傳統,是遵循以往的繪畫習慣把松竹梅羅列在一起,構成“歲寒三友”圖,這樣布局的最大特點是簡單清晰。由于松、竹、梅都是畫家的主要繪畫題材,所以三友圖在展現植物各自風采、渲染藝術效果上起到積極意義。正因如此,該類布局在繪畫中應用最廣,為人熟知。 相對來說,完整三友圖在清代御廠中的制作比例不如明代大,但釉色涉及到青花(圖8)、青花釉里紅(圖9)、斗彩(圖10)、粉彩、琺瑯彩(圖11、12)等各類制品,表明它仍是清代植物紋飾中的主要代表之一。
2. 簡略三友圖
與前者不同,簡略三友圖的官窯制品相對不多,通常采用繪畫松竹梅中的任意兩種來代表整體,如梅竹(圖13、14)、梅柏等。從文學角度講,這種構圖思路借鑒了宋代詩詞的相關簡略說法,如蘇軾的“松竹三益友”,陳著的“歲寒三友松與竹”,還有“梅竹”、“松梅”等稱謂,從繪畫角度看則屬于明代萬歷青花盤(圖7)中三友圖的局部演變。后來,這種簡略三友圖在使用中進一步加工,逐漸出現點綴鵲蝶,帶有“喜上眉梢”(圖15)等其他寓意的三友紋飾。
六、其他
除了上文敘述的兩大類三友圖之外,御廠官窯瓷上還出現了一些梅與山茶、竹與牡丹(圖16)相搭配的紋飾。因為山茶、牡丹也都具有一定耐寒性,所以這些紋飾表達的中心思想與“歲寒三友”有些接近。但是如果把它們視為“三友圖”看,不免有些過于牽強,所以在此略作解釋。
在曹雪芹所著反映清代貴族生活的《紅樓夢》中,作者也兩次提到“歲寒三友”。其一,第十七回的“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寫到:“(賈政)說著,引人進入房內。只見這幾間房內收拾的與別處不同,竟分不出間隔來的。原來四面皆是雕空玲瓏木板,或「流云百蝠」,或「歲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或萬福萬壽各種花樣,皆是名手雕鏤,五彩銷金嵌寶的?!逼涠?,第五十三回的“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又寫到:“又有各色舊窯小瓶中都點綴著「歲寒三友」、「玉堂富貴」等鮮花草。”文中所寫兩處“歲寒三友”分別點綴在“雕空玲瓏木板”與“舊窯小瓶”中,可以側面反映出“松竹梅”在當時家庭裝飾中的應用情況。
七、清代琺瑯彩瓷中的松竹梅詩詞
“歲寒三友”是清三代琺瑯彩瓷中的主要繪畫題材之一,設計者引用了大量與之有關的歷代詩詞、名句。這些詩詞中關于松的極為罕見,至少暫時筆者尚未發現,主要以詠梅、竹為主:
1.與梅相關的詩詞
琺瑯彩瓷中引用的詠梅詩詞比較多。如《爾雅》中的“芳蕊經時雪里開”;西漢蘇武《梅花落》中的“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唐代李嶠《梅》中的“妝面回青鏡,歌塵起畫梁”;唐代杜牧《梅》中的“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宋代楊萬里《臘梅》中的“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以及暫未找到出處的“月幌見疏影,墨池聞暗香”等。
2.與竹相關的詩詞
除詠梅之外,詠竹的詩詞也占不少。比較典型的有唐代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中的“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唐代楊巨源《池上竹》中的“一叢嬋娟色,四面清冷波”(注:造辦處將原詩中的“波”改為“風”);宋代楊萬里《和羅巨濟山居十詠》中的“數枝橫翠竹,一夜繞朱闌”;以及元代白謕《竹陰》中的“非煙非霧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徑涼”等。
八、總結
首先,古代文人喜歡寄物抒情,松竹梅的高尚情操為人贊嘆,于是人們對其產生較強的崇拜心理。其次,三友入畫時的線條、色彩搭配等都給器物裝飾增添更多情趣。于是,兩大主因促使“歲寒三友”紋飾在明清官窯瓷中大量制作應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