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自我
不辨自我
不辨自我
晉朝有位叫作張翼的人,摹寫書圣王羲之墨跡惟妙惟肖。一次,晉魏帝令張氏摹寫王右軍(王羲之)的自書表,然后再交與右軍審閱。王氏見到題有自己名款的仿品后,當時竟當成自己的手書,直至細察良久,才發覺那是狗尾續貂的贗作,接著莞爾一笑,褒貶參半地說道:“小子幾欲亂真!”
蕓蕓藝林中,對偽造自己作品不能辨認者豈止王羲之。近代畫壇巨匠齊白石,在代人鑒別自己的畫作時,竟然將贗品《墨海矍鴝鵒圖》誤當成自己的作品。后來經過專家們的反復審核,才從白石絕少簽署的“阿芝”名款上發現了作偽的端倪。余題和印章盡管摹刻得十分準確,但鑒定家們明察秋毫,終于找出了破綻。
清代的陳邦彥,是個仿造董其昌書體的高手。偏偏當朝的真龍天子康熙對董字又情有獨鐘。一日,康熙把各地貢呈的董字全數掛出,并讓陳氏從中找出自己的仿品。豈料,陳邦彥提心吊膽地仔細辨察之后竟說:“實在分不出?!标惏顝┑倪@個“分不出”很可能懾于皇威,不敢直言,但也有可能仿寫逼真,時隔已久,確實難以辨認。
工詩文、擅書法、精鑒定的?;逝墒最I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流產敗逃上海后,不少人將自己收藏的字畫,送康氏鑒、跋。對真跡,康有為欣然命筆;對紛至沓來的贗品,他就頭痛得避之無計了。一次,康氏接過一軸聲稱是唐太宗御書中堂的“寶墨”,沒有審視字面,便提筆寫了“末開卷即知為真跡”八個大字。這種含蓄詼諧判定偽品的行為,識者無不捧腹大笑!
總的說來,鑒定家是憑據鑒定質量給當代和后代樹立形象的。換言之,鑒定的對、錯,跋文的準確與否,甚至價值容量大小的評估,藝術層次高低的確定,都直接影響到鑒定家的聲譽。因此,嚴肅的學者是絕不肯違心說話的。
“文革”中“加冕”為“三家村”黑老板的鄧拓,嗜好搜羅名人字畫,而且修煉日久,眼光銳利。有一幅紙本《古木怪石圖》橫披,其上有教印、藏印十余枚,北宋藝術驕子蘇東坡的大名赫然其上。該畫的發現引發了一場筆墨公案,無數鑒定家紛紛對簿畫前,各抒高見,互不相讓。
鄧拓于百忙中贏得寬余,對該畫的時代風格、學派風格、個人風格進行了反復推敲、仔細研究。繼之又對紙張、款識、圖章、印泥(包括水印和油印)一一作了極其細致的考證。至此,鄧氏鄭重宣布:“此畫實系蘇軾手筆!”
鄧拓含冤九泉后,半生珍藏統統被查封沒收。昭雪后,鄧夫人將退還的名人字畫,全部捐給了國家,名滿天下的《古木怪石圖》自然也在其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