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蘇鐘:蘇州民間倡議建鐘表博物館
復活蘇鐘:蘇州民間倡議建鐘表博物館
復活蘇鐘:蘇州民間倡議建鐘表博物館
與動輒幾十萬的世界“名表”大受青睞相反,歷史遠超歐洲的蘇州時鐘已經退出人們的視線。源于三國,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蘇鐘”正瀕臨失傳,如今“蘇鐘”中只有插屏鐘還能在故宮博物院等少數博物館及古玩市場中見到。蘇州人陳凱歌從1993年起,陸續對失傳“蘇鐘”進行了復制,其中不少已被多家博物館、科技館、天文臺收藏。然而眼下最令他犯愁的是,雖然從典籍記載中將早已失傳的蘇鐘搶救了下來,但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容身之所,數百只“復活”蘇鐘卻只能堆放在一個不足300平方米的倉庫里,其中不少更是國內孤本。
數百古“鐘”堆積倉庫
在江蘇蘇州白塔東路與園林路的交界處,一個不起眼的三層樓房內,誰也想不到,竟是一個價值連城的鐘表儲存“基地”:北宋時期的“水運儀象臺”,全中國僅有三臺,一臺在河南博物院,另一臺則在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一臺就在這里。只是沒有燈光、環境的襯托,色彩灰暗的水運儀象臺沒有想像中令人震驚。
“人敲鐘,”陳凱歌說,“1958年蘇州的一位工匠被請到蘇州博物館,在無機械設備的環境下,靠手工造了一臺銅人敲鐘水法音樂鐘,原鐘樣品是向南京博物院借來的,現在此鐘存在蘇州博物館里,自此以后能手工制鐘的鐘表師傅一個也找不到了。”如今他一共復制了兩臺,其中一臺被韓國人花2萬元人民幣買走,僅存的一臺就在這里。
蘇鐘歷史悠久,但不少都只存在歷史典籍中了,按圖索驥,將它復制出來,延續生命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十幾年時間里,陳凱歌成功復制了明清時期古董鐘表40多個品種以及各種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等,其中不少被國內外的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收藏,有的連孤本也被要走了。“但是圖紙還在,如果需要可以隨時復制。”眼下最令人困擾的則是這些從史料中“復活”的“蘇鐘”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安身之所:重疊在一起,無法完整展示,即便有人來參觀,都得一層層翻出來,一只據說可以“稱”時間的“秤鐘”則只剩下一個骨架,因為場地有限,零部件都被暫時收了起來。
瀕危“蘇鐘”申報“非遺”
蘇鐘源于三國,盛于明末清初。清代鐘表制造要推蘇州、廣州,著名的清宮廷鐘表修理大師徐文磷甚至斷言“蘇造要在廣造之先。”當時制造的“銅鍍金日升月恒鳥音鐘”、“北極恒星節氣時辰鐘”等最為著名,蘇州幾乎成為全國時鐘制作中心。史料記載,1851年時“蘇州從事鐘表制造的有30家,杭州9家、寧波7家”。1921年,隨著洋鐘、洋表大量傾銷,蘇州的民間造鐘作坊幾乎全部關閉,部分轉為修理。1957年被調查訪問的王寬良師傅已經是最后幾位能手工制鐘的早期工匠了。
從事鐘表研究40多年的陳凱歌真正搶救蘇鐘的行動則是從1984年開始。這之前,他曾花了兩年時間對中國的鐘表史作了研究。正是這次研究中,讓他發現,蘇鐘的歷史遠超瑞士等國家,而大部分中國人卻不知道,甚至許多大型鐘表企業作報告時都言必稱“歐洲”,而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搶救“蘇鐘”,并成立了目前國內獨有的“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多方走訪、調查研究蘇鐘的發展歷史,并不斷對蘇鐘進行復制。今年六月,蘇鐘已正式啟動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程序。
“蘇鐘”復興之路還有多遠
陳凱歌說,這幾年來,他復制成功的古鐘由于開發數量少、而且難度較大,差不多每一只都在數萬元以上,盡管如此,前來訂購者不斷。其中不少是博物館、天文臺和展覽館。但隨著高檔消費品收藏熱日漸升溫,傳統蘇鐘也開始向高檔收藏品市場轉型———對蘇鐘的挖掘研究和保護,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創新,以適合現代人的需要,如制作具有較高收藏價值,分別適用于室內、和廳堂各類陳設或贈送的珍貴禮品等,在高檔消費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據悉,眼下陳凱歌正準備將“銅人敲鐘”申報專利然后走上市場。
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家專業的鐘表博物館,蘇州曾是中國最早的鐘表生產基地,能不能在這個鐘表文化名城建一座鐘表博物館?陳凱歌表示,自己研制開發和收藏的數百只古鐘將中國鐘表上下幾千年發展歷程完整展現,這是蘇州獨一無二的優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