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癡先生的油畫山水
九癡先生的油畫山水
九癡先生的油畫山水
時間:2007-07-09 16:35:00 來源:
名家
>九癡先生的油畫山水
安徽省收藏家協會理事 張明亮
認識九癡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這么長的時間里,只是各忙己事,以至于疏于往來,前兩年在一場朋友的聚會上,有人談起九癡,說九癡的書畫如何如何,說九癡現在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吹得幾近神乎其神,才想起去會會這位老友。
九癡先生自幼即研摹碑帖,尤其對顏真卿、爨寶子、石門頌、張騫等,楷書、隸書;蘭亭序、圣教序、褚遂良、李 邕 、趙孟 fu 等行草書各體,用功尤勤,心摹手追,寒暑不綴,終能融會貫通而成自家面目,同仁戲為九癡體。
先生善榜書、隸書及行草各體,尤以行草書為最。細讀先生行草書,篆、隸、魏碑各體筆意皆備,浸潤于字里行間,偶露崢嶸且又不卑不亢,令人嘆絕,觀先生寫字,捉管較高,多運指腕,行筆灑脫,張馳有序,抑、揚、頓、挫全為中鋒,縱觀通篇,分行布白,錯落有致,清新飄逸,且又筆酣墨暢,一如行云流水,其書卷之氣躍然紙上,觀者如沐春風。
最奇的還是先生的油畫山水,(權且這樣稱呼吧)初見,亦弄不清到底是油畫還是國畫作品,先生的油畫山水,紙面、布面皆有,既表現出了油畫的色、光、塊面,又融進了中國畫的點、線、皴、擦及渲染等技法,充分體現了中國畫的風格神韻,其畫作動感十足,清新雋永,給人耳目一新,不管是兩米長幅,還是盈尺小品,也不管是名山大川,還是小橋流水,總能形神兼備,與人以蕩氣回腸之感,作為藏家,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我所知道的油畫,是一種油膏的堆積,和堆積后的涂抹,利用油膏色澤的調和和堆積后的深淺層次所產生出的光影效果。我問九癡:你的山水不管是布面還是紙面,所用的都是油畫顏料,何以能產生出中國山水畫的效果。起初,他故作神秘狀,笑而不答,最終耐不住我的窮追猛打,還是吐露了他創作中的一些軌跡:在他創作油畫的過程中偶然有個奇妙的發現,也正是這種偶然,才促成了他在后來油畫創作中的發展道路,在畫布上抹上油膏后,再利用油畫刀不經意的涂涂抹抹,然后隨著畫刀的劃動,畫布上出現了類于中國畫勾勒的線條,這種線條的形成,幾次都讓他呆立在畫板前,他在思索:這種現象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有別于油畫的色塊,卻更接近于小寫的中國山水畫,這確確實實地告訴他,這種圖案很美,是一種藝術的再現,他可以繼續用這樣的方法擴大探索范圍,搞出有別于傳統油畫以外的新的東西出來,于是探索、失敗、再繼續探索、改進,經過多少個困惑、彷徨與喜悅的交替,其迷茫、枯燥、寂寞的艱辛遠非局外人所能體味到的。付出才有收獲,終于跨越了一道道溝溝坎坎,迎來了晨曦的曙光,先生自嘲道:誰解個中味,唯有電表知。天道終酬勤,于是一幅幅與中國山水畫在內涵的表現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油畫山水,豁然呈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嘆為觀止。經不住幾位藝友鼓噪,先生即刻鋪紙于案,信手戲作小品,少頃,一幅煙波 灝 渺,漁舟唱晚的江南美景躍然出現在畫板上,吾感嘆之極,不禁題詩贊曰:
百篇斗酒夕詩仙,今日九癡營大觀;
頃刻煙云平地器去,敢教刀筆世間罕。
書家老友國安先生也欣然命筆:
九癡先生善刀、筆、做油畫山水,妙難言盡,帶醉作書,浩氣干云
九癡刀筆妙傳神,轉瞬云山萬里春;
一醉墨花飛滿紙,豪情壯氣入青云。
當代著名山水畫家徐志文先生闡述:畫山水畫要畫出造化中的靈氣。意境,則是山水畫的靈魂。又說:中國畫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論爭最多的可能要數,‘傳統’與‘創新’兩大題目了,一個有出息的畫家,在創新和傳統的運用上往往有獨特的見解,而他的作品則是最有力的佐證。
(摘自:書與畫雜志95第3期,徐志文:水墨之緣雜記)
縱觀九癡畫作,無不從畫家筆下的崇山峻嶺、幽谷流泉中感悟到大自然的壯美和諧,賞心悅目,愿九癡先生探索不息,創新不止,在藝術的顛峰上永遠攀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