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銅墨盒” 方寸之中感受大世界
結緣“銅墨盒” 方寸之中感受大世界
結緣“銅墨盒” 方寸之中感受大世界
時間:2007-07-09 08:58:00 來源:義烏商報
收藏
>結緣“銅墨盒” 方寸之中感受大世界
形式各樣的銅墨盒
初見賈獻華積六年時間所收藏的一千多方舊銅墨盒時,不禁感到驚異和嘆服。這不僅是因為他所收藏的銅墨盒數量之多已列全國同類專題收藏者的前茅,更是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古銅墨盒身上所煥發的濃濃的文化氣息讓人沉醉。一個個或方或圓,或高或扁,形態各異的古舊銅墨盒和銅墨盒表面刻出的充滿藝術靈氣的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等圖案,濃縮了豐富的藝術創造力和我們民族燦爛的文化。而這些舊銅墨盒又由于魯迅、鄭振鐸、張勛、齊白石、陳師曾、吳昌碩、弘一法師、王雪濤、陳半丁等政治人物、文人和書畫名家的喜愛和直接參與而更賦予了欣賞和研究價值,因而也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部文集種下結緣的種子
收藏銅墨盒的初衷竟是緣于一部文集。賈獻華早年喜愛文學,16歲時讀到鄭振鐸的文集,當時只是感到他的文章清麗耐讀,激人奮進,并不知鄭振鐸是何許人。讀得文章多了,他也就記住了這個名字,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對鄭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鄭振鐸的文學成就和他對敦煌等文物保護上的努力和功德。因而對鄭振鐸甚是欽佩,同時也為鄭的不幸遇難深深惋惜。而此時更多的是一個文學青年對文學大師的仰慕和欽佩。
200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賈獻華在一個朋友那里見到了一個小小的銅盒。朋友告訴他,這方銅墨盒是一個叫鄭振鐸的文化人用過的。這讓賈獻華驚喜不已,雖然當時并不了解銅墨盒的有關知識,出于對鄭振鐸文學上的喜愛,他從朋友那里買下了這方銅墨盒。由此,他開始了這一專題的收藏,一部文集竟早早地種下了他與銅墨盒結緣的種子。
小小銅墨盒折射歷史光景
小小銅墨盒引起了賈獻華的大興趣,他開始了對舊銅墨盒知識的學習和實物的研究。越深入他越能感受到銅墨盒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價值。
銅墨盒的歷史并不算悠久,它主要活躍于晚清到民國的近百年時間。雖然有研究者認為,銅墨盒起源較早,在漢代就有了較成熟的塊狀丸墨出現,有了墨盒的產生,但至今仍未發現當年銅墨盒的實物遺存。而作為文具和雅玩之用,隨著中國近代文代流通、教育普及和便于攜帶而得以逐漸流行。
銅墨盒屬于文房用具,與硯墨連結,主要是作為儲存墨汁的工具,相當于現在的墨汁瓶,便于攜帶和使用方便,其次也有保護硯臺的功能。但又因為它吸收和融合了多種傳統文房用具的優點,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制,也就成了藝術性較強的案頭置品。
正因如此,晚清民國時期的很多歷史名人,都與銅墨盒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曾經置辦,互贈或使用銅墨盒,在銅墨盒上留下了不同的人生履痕。這些樣式各異的銅墨盒上映照出了眾多的政治、藝術、友誼、愛情的五彩光暈。
賈獻華從收下第一個銅墨盒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隨著對銅墨盒知識的不斷豐富,收藏舊銅墨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他廣泛搜索有關銅墨盒的信息,一發現自己中意的就想辦法拿下。他利用一切出差機會,不玩風景而逛古玩市場,在陜西、河南、北京、天津、四川以及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買到了不少好的銅墨盒。有的網友還不遠千里專程送貨到義烏,來去車旅費自然由賈獻華支付。所以賈獻華的銅墨盒數量越來越多,品種也越來越豐富。
經過6年時間的收集,他的銅墨盒藏品已達到了一千多個,這在全國同行中也是屈指可數的。而且個個形態不同,其中有魯迅、鄭振鐸、張勛、吳昌碩、弘一法師、齊白石、王雪濤、陳半丁、陳師曾等人的銅墨盒,難能可貴。
銅墨盒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
看著一個個或表面錚亮或銹跡斑駁的銅墨盒,我們的眼睛也不免發亮。不僅為它的品種豐富而驚喜,而更為這一方方形態各異的美麗圖畫和靈動線條嘆為觀止。千個盒子有著千種樣式,千種風韻,竟沒有一個重復。方的、圓的、心形的、橢圓的、扇形的。刻印內容,有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及各類書體的書法作品和不同印章,還有用當年先進的黑白照片影印的,從作品看多數為刀刻,也有用腐蝕法制作的,陰文的,陽文的,個個線條流暢,構圖精巧,內容生動。
賈獻華曾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吳山明家中見到幾個漂亮的銅墨盒。吳教授說,他從銅墨盒的刀刻線條中悟到了不少東西,以刀在銅材上刻出靈動流暢的線條不容易,這是真正的鐵線金勾,他從這種充滿力度的線條里汲取營養,借鑒并運用到自己的作畫實踐中。
一個個銅墨盒,就是一幅幅別具情味的作品。有齊白石“年來塵事都忘,卻只有梅花伴”的花鳥,有落款“南山自有留佳句,一別陶家直到今”的著名畫家陳半丁的菊花圖。有筆意酣暢的《蘭亭序》,有禪味十足的弘一法師的書法,有當時著名的銅刻家張樾臣的章草,雄渾大氣。每一個銅盒都有著一幅生動的藝術作品,讓人目不暇接。一幅題為《潯陽江》的盒面上有一名俏麗女子猶抱瑟琶,靜靜坐于舟上,纖手細指彈撥著琴弦。一名男子則聽得如癡如醉,一旁微斜的蘆葦送出陣陣江風,意境優美,引人遐思,仿佛見到風流翩翩的白居易,泛舟江中吟唱《瑟琶行》……
還有一方刻有陋室銘的銅盒非常精制,背面是清代大臣榮祿的款識,內膽是進口的料器,六面都刻有花鳥紋飾,這是賈獻華從紹興一家古玩店里買到的。據賈獻華介紹,由于銅墨盒流行時間不長,所以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再由于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書寫和攜帶更為方便的鋼筆,從國外舶來使得銅墨盒逐漸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后來又經過政府鼓勵上繳銅鐵,大辦鋼鐵,“文革”等多次運動,銅墨盒在民間存量大為減少。
所以,收藏研究這一專題就顯得更為有意義,他打算在一定時候,把這些藏品進行分類,記下把玩這些工藝品的心得和有關故事,并創作成書。他說,收藏銅墨盒也是收藏一段歷史,也是收藏濃縮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