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藝術回歸 八大精神再現
菜根藝術回歸 八大精神再現
菜根藝術回歸 八大精神再現
時間:2007-07-05 09:28:00 來源:
名家
>菜根藝術回歸 八大精神再現
——讀曾圣先生大寫意花鳥畫有感覺
曾圣性情率真散淡,白謂閑人,醉心禪道,雅好詩文,亦好武學,不拘塵世,放任自然,游歷四方,以詩文書畫白蟻,主張打破固有的概念化、程化繪畫模式,進行自由的藝術性、文化件、思想性表現,追求唯美主義的思想境界。
曾圣其畫其人,給入的第一感覺是不符。初睹畫,但見老藤憨鳥、蕩葦鳴雁、秋月殘荷,靈氣與霸氣沖撞,傳統與現代交融,自然與意念契合,非有二三十年的功力不可為之,感覺畫家肯定是位須髯飄飄的老者。及見人,須髯飄飄倒是真的,只是老卻不老。反倒年輕得很,不禁人為驚詫。深交方知,曾圣自小聰慧,有悟性,喜寫畫,且常有神來之筆,人稱“神童” 16歲時得遇中國畫研充院大寫意花鳥畫家萬兆元先生,被收為入室弟子,親加指導,畫藝精進。又拜姜寶林先生為師,從時間說積累近二十年功力不為過,從師承上看更是起點高、際遇好,有此成就也屬必然。
讀曾圣的畫,感覺里面包含的東西太多、自然的、自我的、傳統的、現代的、出世的、入世的,相互交織在一起、沖突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初度一個味道,再讀又是一個味道,讀一遍有一遍的感悟,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對意與法、奇與正、疏與密、虛與實、學與創的把握與處理。
曾圣說“意與法”是他永不懈怠的探索。實際上,這也是中國畫賴以立足的重要理論基石之一,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是中國畫家們千百年來一直研究的美學核心理念。中國畫的“意”是內容,是靈魂、是第一性的,離開“意”,就沒了根,丟下神;“法”是形式,是外延,是第二性的,不講“法”,就不能很好的表現“意”,就難以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謝赫提出的“六法”中前兩法首先談的就是“意”與“法”:“一曰氣韻,生動是也;二曰骨法,用筆是也…。”曾圣在這方面一直特別用心,尤其推祟唐人張彥遠提出的“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追求“揮纖毫之筆,而萬類由心”的境界。觀曾圣作畫,無論小品斗方,還是丈二巨幅,部是研磨理筆間略作沉吟,落墨即筆走龍蛇,上下翻飛,縱橫有度,奇正之塵,左右逢源。線條迅疾而爽朗,時而險絕,時而奇正,時川疏可走馬,時而密不透風;色調清新疏而高雅,濃淡中見具雄渾,絢麗中見其俊逸;用墨高古飄逸,清墨清逸而單純,淡墨見其厚重蒼茫,重墨不滯不呆,焦墨不澀不燥,宿墨不臟不膩見其筋骨。曾見有人作畫時,如用盡全身之力,容不得周圍一點打擾,而曾圣卻是邊畫邊與人談笑風塵,興起處還要自我評述一番,即使有相熟者與其爭執也不為忤,坪到點上和批到痛處,都會撫掌大笑。落款時要么題為“寫生所見”,要么注是“得天之和”,是見具境界已熟,心手相應,所作“皆吐其胸中,而寫干于筆下”。
曾圣的畫,虛虛實實、疏疏密密,禪、道之氣頗濃。佛釋大同道祟一,在天人合一,物我契合上是相通的。曾圣畫作,均來自天然而后出于胸意,注重以畫寄情,以筆寫意。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契合。 其《秋風殘荷勁,有鷺戀春歸》,描繪了一幅“池塘一段榮枯事,都被沙鷗冷眼看”的戀春圖,但荷花卻不是唱主角,而是畫在邊上,在最顯要處畫了兩只雛鷺,從而突山了主題。畫面以荷梗組成,線條來去神出鬼沒,或若即若離,或斷或連,處處險境橫聲,以枯榮盛衰的殘荷來反映他上下求索,不甘寂寞的心境。中國畫史上曾有“疏”,“密”之爭,而在曾圣作品中二者卻能夠和諧共處,相得益彰,追求畫面而不空,密中見疏,密的單純,密的統一,疏的厚重,疏的雄渾大氣。《一只怪鳥穿密林,無數碩果掛枝頭》,記的是云南寫生所見,老藤縱橫,果碩葉茂,看似密不透風,卻又有數不盡的氣眼,通透處一鳥抓枝,似剛落,似欲飛,“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宇處皆其意也”。其《蘆花》系列,密的純凈,純凈中見其厚重;密的統一,統一中以單純的色調,畫山蘆葦的厚度。真可謂平淡中見其蒼茫,秀逸中見其雄渾,又以濃重的色調,突出數只寒鳥之孤單,造成強烈的視覺沖突和和諧的心靈統一。關于“疏”,曾圣對莊子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有深刻的理解,認為只有得環中之“虛”,才會運轉自如,虛中生實,實中蘊虛,以虛寫實,計黑當白,畫家的意念可以于象外“寫”之,而觀者也可于象外“得”之。其許多作品,都強調“空”、“無”、“虛”,大白大黑,大開大闔,耐人尋味。《懶鳥鳴琴柳絮飛》,緊貼畫面右側上方,以濃墨寫一怪鳥獨立枝頭,鳥下題款及紀年、銘印,充實盈溢卻不及畫面之十分之二,其余八分只是用淡墨劃無數柳條飛舞,柳絮卻早不見了蹤影,乍看構圖怪異欲傾,再看枝條無盡,“目力雖空,而情脈不斷”,以“象”外柳絮之虛,應畫內鳥、款之實,別有一番意境。
細讀曾圣作品,對其在繼承傳統與創新上的努力很是佩服。中國畫的“學”與“創”,—直是一個大課題。白石翁“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之訓,說得尖銳透徹。曾圣近二十年中,不斷地在學習繼承中努力尋找著自我。他雖自視甚高,但事師更恭,以師承為榮,對歷史上大寫意花鳥的宗師們,逐一細細琢磨,臨了大最作品,從中探尋傳統中國大寫意花鳥的根脈淵源和藝術真諦,但他最重視的,還是對顯示、對自然的探索,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強調真正的藝術在課堂外、在大自然里、在普通人中,常年在外,云游四海,一年中寫生達兩百多天,以閱奇景、求奇遇、辟新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語言,線條跌宕起伏,筆墨深情,追求畫面“大氣而高雅,純凈又厚重,飄逸不油滑,儒雅不能迂腐;沉雄骨力中不澀不燥,見其清氣。”日為世人所重。
曾圣是宗圣曾子的后代,取名“圣”,一乃以祖為榮,二愧自己無大成,以此時時自我警示,決心發奮努力,成就一番事業,以不負先祖圣名。其心可嘉,斯人可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