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滿地的“綠島”上,當代“魯濱遜”們為生存而喋血;膚色黝黑,油畫中的民工“站”在展廳中,滿臉滄桑———在6位藝術家的聯合畫展《各形其式》上,對于社會底層的關注成為聚焦點。
畫展日前在四川美術學院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參展的藝術家分別是黃淋、沈樺、康璨,以及郭銳、張真、周金華。
“魯濱遜”遭遇斬首
黃淋的《綠島》系列作品似乎是在講述一個當代魯濱遜的故事:綠色島嶼上,荊棘遍地、怪獸和怪鳥出沒;衣不蔽體卻打著領結或領帶的人們,手持長矛弓箭,在全力對抗自然中艱難求生。
《綠島》 黃淋
系列作品之十二所描述的場景最為慘烈:兩個人站在海邊,其中一個頸項全斷———但仍然直立著;一只鳥凌空而下,在斷裂處啄食血肉。從畫面看來,這只鳥是最可能的“實施斬首者”。
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畫都有著濃厚的卡通味道,即使是被擊斃的怪獸腹腔中流出的內臟,也并不給人以血腥的感覺。
綠島就是心靈孤島
“當今社會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工薪族中的相當一部分處在金字塔底端、缺乏安全感,戴著領帶打拼生活。”黃淋這樣解讀自己的作品,“為了適應環境,人性與心態的扭曲并不少見。”
他說,“作品中的綠島其實是一個心靈的孤島。”
和美院許多意氣風發的年輕藝術家不同,黃淋顯得沉穩而內斂———這或許和他曾先后扮演小學教師、服務員、老板、專升本學生、研究生等眾多社會角色有關。
愁苦的民工“雕塑”
《凝視———民工》 沈樺
沈樺的布面油畫《凝視———民工》有一人多高,被放置在展廳中央。
嚴肅、愁苦,多少還帶著一點哀傷———“民工”就這樣拘謹地站著,讓人很容易就想起羅中立的作品《父親》。一位前來觀摩畫展的年輕藝術家介紹說,沈樺正是羅中立的研究生。
看完這幅畫,轉到“民工”的背后,你還可以看到他同樣黝黑的脊背———這正是這幅油畫與眾不同的地方:它是一幅畫,同時還是一個“雕塑”。
沈樺在作品自述中說,從農村來到城市多年之后“依然有一種自卑感”,因此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工身上找到了“自己人”的感覺。
他為民工們抱不平:他們經常是“一個個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被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進行著一種不平等的對話”。
子彈承載80后獨白
一顆子彈,呼嘯著擊穿了燈泡,在空中飛行。子彈末端,趴著一個緊閉雙眼、張大嘴巴的嬰兒———80后新銳畫家康璨的作品《憤怒的子彈》是畫展的另一亮點。《紐約時報》今年3月份曾介紹過他的作品。
康璨介紹,“有人說這是一個孤獨的、冰冷的嬰兒。”
策展人鄭荔評論說,康璨的作品更多的是展現了作為80后的新一代———獨生子女的內心世界:孤獨、叛逆、荒誕、自信……對待事物無所謂的新人類的內心獨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