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流 探析收藏市場“海歸”藏品
文物回流 探析收藏市場“海歸”藏品
文物回流 探析收藏市場“海歸”藏品
中國迅猛發展的市場經濟影響到各個方面,收藏市場當然也不例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大勢不但刺激著收藏者參與藏品交易的熱情,也吸引著流失海外的文物古玩爭相回流。這些“海歸”藏品受到廣大藏家的關注和追捧,形成了當今收藏市場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海歸”藏品成搶手貨
據了解,目前國內十余家著名拍賣公司中,海外回流文物古玩已占全部拍品的50%左右,成交額超過全部拍品成交額的60%,其中,拍賣成交價最高的為中國書畫和明清瓷器。一時間,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到處可見“海歸”藏品的身影,有的還舉行專場拍賣,海外回流文物古玩可以說是成了內地收藏市場上的“香餑餑”。
“海歸”藏品不僅成了各路藏家競相追逐的對象,也是許多高價紀錄的創造者。2002年11月,流落在海外達三百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研山銘》,在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秋拍中,被國內買家以2990萬元的天價購得,最終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被收藏界認為是我國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外回流藝術品從根本上改寫了一百多年來中國文物古玩外流的歷史,不僅對國家館藏文物是個極大補充,也使許多珍貴藝術品由此進入民間,培育出一個巨大的市場,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在南昌滕王閣古玩市場,從東南亞一帶回流的古瓷生意十分紅火,一些古瓷一開箱就被等候的藏家一掃而空。
■藏品“海歸”的成因
綜覽海外文物古玩回流,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經濟因素?!笆⑹琅d收藏”,這是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年代的普遍現象。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國力空前強大,在國內興建了許多博物館,并到歐洲大舉購買名畫等文物。日本和韓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之后,也都曾從海外大量回購其本國文物古玩。中國這些年來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力的極大增強,帶來了購買力的巨大增長,為藝術品回流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反觀,在亞洲金融風暴后,日本及東南亞等國的古玩市場出現了衰退的跡象,一些收藏家紛紛將其藏品出手,尋找買家。
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內地,有人拿成千上萬元買一件古玩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今天成為了事實。經濟的發展讓很多人不但滿足了溫飽,還滿足了收藏愛好,而且如今不少人已經將收藏作為顯示品位和經濟實力的標志。在內地經濟持續發展,買家實力雄厚的今天,海外文物古玩回流是必然趨勢。
二是文化因素。國際收藏界的不同文化認同,造成不同地區不同的藝術品類的喜好,也造成了文物古玩的地域流動。國外的鑒定專家對于中國文物,主要是書畫、陶瓷這一類藏品的理解不如中國專家,從事這一領域的專家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特別是近年來贗品數量的增加,使得許多大拍賣公司心有余悸。美國的嘉士德、蘇富比等大拍賣公司近年來就撤掉了紐約的中國古書畫專場。滕王閣古玩市場的熊老板告訴筆者,改革開放初期,新加坡等地的老華僑從大陸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大量古玩,如今這些人大都年高體邁,或已過世,由于他們的后代大多受的是西文教育,對中國古玩興趣不大,所以只要價格合適都會出手。珍貴的中國字畫、瓷器、玉器等文物古玩,這些有著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東西還是在中國本土能夠得到最大的認同。
三是市場因素。在收藏市場中的文物古玩,首先具有的是商品性,它們的流動更多地表現為受市場規律驅使的商業行為,即自然而然地從低價位地區向高價位地區流動。當中國內地提供了價值提升的空間,文物古玩自然開始回流。近年來,中國各地的收藏隊伍逐年擴大,收藏市場開始紅火起來,各類收藏拍賣活動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過數年的發展,內地文物古玩交易日益市場化,行情已經和國際上趨同,且市場反應非常靈敏。
據了解,目前除了中國臺灣的官窯瓷器、日本的中國古瓷價格高于內地外,其他同一種文物古玩在內地價格總體上高于海外回流藝術品的來源地。如中國近現代書畫,在國內市場上價位普遍很高,甚至比海外的市場價位高出許多。因此,文物古玩回流本質上是資本逐利的表現,是市場規律的吸引。而中國文物古玩價位的迭創新高,也引起了世界范圍內藏家的關注,促使流失的中國文物古玩加快了朝國內流動的速度。
■藏品“海歸”的渠道
文物古玩流失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促使它們回流的渠道也不止一條。目前,我國海外文物藝術品的回流采取政府主導、民間補充和市場推動的策略。所謂政府主導,就是由國家出面征集和回流文物,國家文物局在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專設了文物鑒定研究室,負責文物征集和回流的工作。在以市場方式回流方面,主要有海外文回流物藝術品拍賣和企業、民間團體或個人出擊海外市場等方式。
中國各大拍賣公司在文物古玩回流方面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它們把握商機,率先在海外廣泛征集拍品,部分拍賣公司已經把征集海外拍品作為日常業務,甚至在海外設立了自己的辦事處和代理機構。海外文物古玩商家隨即直接參與到內地銷售回流文物,他們首先瞄準的也是一些著名拍賣公司,其次便是內地的古玩藝術品博覽會和古玩市場。爾后發展到海外收藏家團體在國外組織拍品,委托中國的拍賣公司在內地進行專場拍賣。
企業是參與收購海外回流文物古玩的生力軍,它們的熱情值得肯定和尊重。浙江企業是進軍海外市場的代表,有“奪寶兵團”之稱。據悉,浙江不少民營企業投入巨額資金,購買回流文物古玩,部分企業還擁有自己的博物館,藏品數量、質量都相當可觀。
古玩商是藏品“海歸”的重要力量。南昌滕王閣古玩市場的古玩商們,近年來紛紛出境搜尋古瓷,開辟貨源的新渠道,收獲頗豐。有的出國次數竟比出省還多,年輕力壯的譚老板一個月內居然跑了三趟新加坡。
部分收藏愛好者也充分利用出國的機會,在飽覽海外名勝風光、體味風土人情的同時,不忘悉心尋寶,帶回幾件喜歡的藏品。
■客觀理性地看待“海歸”藏品
“海歸”藏品在市場上的不俗表現,使得回流文物古玩也存在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況,一些負面影響也應運而生。
內地一些藏家因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片面地認為,似乎只有國內市場才有造假、制假、售假的現象,只要是海外回來的文物古玩,就基本不存在真假問題。其實,在海外,如果你蒞臨某家古玩店,主人同樣會繪聲繪色地給你講述藏品傳承的故事,你必須同逛國內的古玩店一樣,小心提防。另外,市上紅火的競買場面撩動了不少商販的心弦,一些造假的觸角由此伸到了海外。
有人充當國際“搬運工”,把仿制品、贗品從國內搬到海外,再從海外搬回來,來來往往、進進出出之間,故事多了,真假也就難辨了,而且搖身一變成了海外回流文物,使得身價陡增。筆者在南昌滕王閣古玩店中,就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口的仿古工藝瓷瓶,器型規整,畫工不錯,而且釉面也有些包漿,極易迷惑藏家。此外,有不少古董商將國內仿制的瓷器送到國外拍賣行上拍鍍金,即便流拍,回來時拍賣目錄上也會赫然標注:該拍品曾于某時在某國際著名拍賣行拍賣。
藏品是否海外回流并不重要,不管是“海龜”,還是“土”,關鍵在于是否真品和精品。客觀理性地看待“海歸”藏品才是正確的態度。最近,幾場備受人們關注的“海歸”藏品專場拍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拍品成交不足3成,成交額也與預估價相差甚遠。據藏家分析,這些海外回流文物古玩受冷落,很大程度上與拍品的質量有關,藏家對拍品的身份有疑義??磥恚F在藏家是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精明了,不會隨意去趕潮流,把錢花在自己拿不準、看不明白的藏品身上。
■相關新聞
文物回流大事記
●2000年春,保利集團以3000多萬港幣的價格拍購到圓明園猴首、牛首和虎首銅像,從而實現國寶流失海外140余年后回歸祖國的愿望。
●2002年11月,流落在海外達300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研山銘》在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秋拍中,國內買家以2990萬元的天價將其購得,被文物收藏界認為是我國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2003年,上海博物館在得知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有意出讓被稱為“中國書貼祖宗”的宋拓本《淳化閣帖》,立即搶先出手,最終以450萬美元購得此本,讓啟功先生感嘆說:“不見此帖,我死不瞑目”的“我們的國寶”回到國內。
●2003年,在嘉德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距今已有1500年、被稱為“中國現存最早書法”之一的書法手卷——晉索靖書《出師頌》,被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元天價收購。
●2005年10月,旅美華人陳哲敬先生攜龍門石窟北魏時期雕琢的古陽洞高樹龕主佛的佛首,和唐代火頂洞左肋侍菩薩的頭像等文物回到龍門,讓闊別已久的佛雕得以身首重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