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糧倉大印
偶得糧倉大印
偶得糧倉大印
時間:2007-07-03 08:47: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偶得糧倉大印
 |
如今,文字里的“滿”字跟“發”字一樣,是很吉利的。滿點、滿額、滿分、滿懷、滿堂、滿意、滿員、滿足……這還不算,個人演唱會票子搶購一空,叫“滿座”;所有的積蓄都買了股票,叫“滿倉”;錢賺得非常多,叫“盆滿缽滿”。
不久前,我和好友建華一起去浙江名鎮前童鎮,想不到圓“滿”而歸:我們在賣古玩的攤子偶然淘到一枚糧倉大印。它長28厘米,寬20厘米,很便宜,只有80元。起先我們不明白這是什么東西,但是木印上刻著一個大大的“滿”字,這很吉利,于是建華就把它買下來,帶回上海再說。
中國的印章雖然是個“老古董”了,但是幾千年來它的基本形態和用法幾乎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變化,相比之下,其他種類的器具變化相當大,比如陶器、瓷器。中國印章千年不變的特殊現象,在人類社會中并不多見,我們可以看到,它一直是一種很實用的器物,外形總是帶有印面的一個固體物塊,用法總是把印面上的內容蓋到另一樣東西上去。
中國古代璽印的材質非常廣,有金、銀、銅、玉、石、水晶、瑪瑙、琥珀、琉璃、陶、磚、瓷、角、牙、骨……應用得最少的,就是木頭,原因很簡單,木印容易腐朽,不容易保存。湖南出土的西漢木印“妾辛追”能保持至今,實在不可多得。只有明清時期的木印,仍有不少保存到今天。
建華叫了幾位收藏愛好者,大家一起來鑒賞此印,給它定個性。只見“滿”字木印木質細膩,外表潤滑,略有包漿,字體乃楷書,端正、有力,每一筆都刻得非常考究。大家研究后一致認為,在前童鎮淘來的“滿”字大印年齡起碼在半個世紀以上,它是地主家專門用于糧倉的印章。
秋收季節,稻谷被打成米粒,然后一筐一籮抬進糧倉,通過跳板從上到下堆積起來。當稻米一圈一圈堆積圍囤之后,地主就在糧堆的表面,用“滿”字大印重重蓋一下,于是,米粒上就留下一個個大大的“滿”字,這是向眾人表示:今年五谷豐登,老爺的收成很圓滿!這印章其實還有一個隱蔽的作用,那是用來對付家里的仆人和雇農的——糧堆的表面蓋上了“滿”字,這糧堆就不能動彈了,要是有誰悄悄從中挖去一點米回家充饑,外面的米粒立刻就會滑落,“滿”字立刻就會歪斜,地主立刻就會發現糧倉被盜。
建華是普通老百姓,他收藏到地主老財的糧倉大印,是很有趣的事情。第一,證明如今的中國沒有地主和農民之分了;第二,證明現在農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已經向“小康”邁進,區區稻米問題已經不是個問題。建華偶然收得一枚農村棄用的“滿”字大印,竟是我國封建社會地主和農民關系的縮影呢。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