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中之王和田玉
玉中之王和田玉
玉中之王和田玉
時間:2007-06-30 10:2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收藏
>玉中之王和田玉
□浩云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向來有喜好玉的習慣,玉往往被賦予種種神奇和美好的含義。世界玉的產地較多,若以軟玉而言,無疑以中國新疆和田縣產的軟玉歷史最久,質量最佳,一直被公認為是玉中之王,被國外稱作“中國玉”,并被公認為“軟玉”。這類軟玉不僅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而且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盛譽。據悉,自新石器時代綿延至今7000多年經久不衰。由于山料處在昆侖山海拔3500-5000米雪線上,有專家認為,經億萬年風化剝解為大大小小的碎塊,雨水沖刷流入河中。由于億萬年的物理作用,玉石軟質部分磨去,留下堅韌部分,成圓滑卵石狀,分布在河漫灘及古河床階地中,業界稱這種玉石為“籽料”。區別于籽料的是“山料”,山料是采礦挖掘的玉石。因此,開采極為困難,價格自然就高,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有資料顯示:五六十年代一塊200克左右的田籽玉只相當于當時一兩個雞蛋的錢;1980年,一級和田玉山料每公斤80元;1990年,一級和田玉山料每公斤為300-350元;籽料為1500-2000元/公斤;2005年一級和田白玉籽料價格已達10萬元/公斤以上;2006年,一級和田白玉籽料的價格50萬-100萬元/公斤。僅僅20多年的時間,一級和田白玉籽料竟上漲了1100多倍,令人驚嘆不已。
由于和田玉為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貴,不像股市、房市隨時有崩盤之虞。有人甚至提出:“炒股置地,不如買玉”。現在新疆和田玉的年產量僅一噸,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和田玉的年產量一度達到150噸。從中可以看出具有8000年開采歷史,具有“天下第一玉”美譽的新疆和田玉急劇減少。
和田玉顏色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碧玉五種,其中白玉是和田玉中特有的高檔玉石,極為罕見,色越白越好。白玉又分羊脂白玉和青白玉,其中又以羊脂白玉最為珍貴。有專家認為:一塊好的和田玉,其具體標準是:一是要體如凝脂,二是要精光內蘊,三是要質厚溫潤,四是要堅硬細密,具備這四個要素的就是好玉;反之,質地粗糙的,干干的,內里不蘊含一種精光,外表不細膩溫潤,便是劣質玉。
在海內外藝術市場上,有關玉器尤其是和田玉的價格受到眾多藏家的青睞,價格扶搖直上,迭創佳績。如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會上的“白脂翠玉300年專場”成交了4540萬港元,成交率高達99%。從此開始,玉器市場便穩步增長,單品的價格節節升高。2003年7月,香港佳士得的一件清乾隆壽山石嵌人物圖雕空龍壽紋12扇屏以2499多萬元的價格成交,掀起了一大高潮,同時拍賣的另一件清康熙御用田黃玉石印章一套12方則拍出了2262多萬元。這兩件拍品至今仍然高居中國玉器在海內外拍賣市場上的前列。另有一件清乾隆和田白玉活環雙龍耳萬壽紋碗,拍了2048萬元。200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套盒裝清乾隆御制翡翠和田玉扳指(共計7枚)以4736萬港元成交價,創下了玉扳指的拍賣市場最高價。這些佳績在九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未來玉器的收藏有望持續走強,而和田玉將一馬當先,勢不可擋。收藏和田玉意味著品位、身價和時尚,故認為和田玉前景看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