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保險為何至今對個人說不?
藝術品保險為何至今對個人說不?
藝術品保險為何至今對個人說不?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從一些私人收藏家處獲悉,他們家中價值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元的珠寶、字畫、瓷器等藝術收藏品都不能投保,這讓他們憂心忡忡。
收藏家費先生說,一些小件的珠寶、字畫可以存放在銀行保險箱內,一年的保管費用從三、五百元到數千元不等,而“大件的瓷器、雕塑就只能自己存放,一旦發生水管爆裂等意外情況,毀壞了字畫,損失就只能自己承擔”。
那么,為什么在國外頗為盛行的藝術品保險,在國內至今仍對個人說不呢?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保險公司:藝術品價值難估
對此,太平洋財產保險上海分公司的工作人員說,珠寶、藝術品的價格很難確定,因此限制了該項業務對個人的開放。國內最早開展藝術品保險業務的平安財產保險公司也表示,因為對個人開展藝術品保險業務目前有很多現實操作上的難度,所以國內這項業務基本空白。
目前,平安財產保險公司、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等均設有藝術品保險業務,但主要針對拍賣行、珠寶店和各類珠寶藝術展會。平安財產保險公司的徐經理說,個人往往不能提供完整、權威的藝術品資質鑒定,“一些人說這個是傳家寶,但沒有權威的鑒定證書,我們請專家評估,又經常得不到一致的估價,而且鑒定費用很高,不少個人收藏者也不會花這筆錢。”他表示,現在的珠寶、藝術品保險主要針對珠寶店、典當行、拍賣行和相關展會,“珠寶店賣的都是通類貨,不是獨此一件,我們有市場價格參照;典當行的價格一般低于實價,我們就做得比較多;我們拍賣做得也很慎重,因為現在有些拍賣成交價中也存在泡沫。”
難點:專業評估人才缺失
近幾年來,國內的藝術品收藏市場日益火爆,私人收藏家日益增多,但都面臨無處投保的問題。據有關人士介紹,在發達國家,藝術品保險是一個熱門險種,并對私人收藏家開放。據一位從美國回來的玉器收藏家透露,在美國,個人可以為藝術品投保,但是過程很復雜,有很多條件限制。因為按照國際慣例,藝術品保險范圍不僅包括藝術品失竊后的賠償,也負責藝術品損壞后的賠償,“損壞和丟失原因很難鑒定,而且藝術品一旦賠付,價格就非常高”。所以,國外的藝術品保險組成人員非常完備,包括美術館人員、策展人、鑒定人員、保存技師、運輸及交易業以及財稅咨詢人員。
平安財產保險公司的徐經理說,保險公司評估人才缺失,也是造成個人藝術品保險業務很難開展的原因之一。“像古董珠寶、字畫,懂得人不多,需要專家評估,但專家就那么多,要有多年經驗積累,屬于不可復制的人才。”此外,國內關于珠寶、藝術品的評估沒有明確的行業標準,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健全都是開展個人藝術品保險業務的難點。
市場:保費每年高達1億
上海青蓮閣拍賣行藝術品部門的負責人表示,按照慣例,目前國內的拍賣公司會向送拍的每件珠寶、藝術品收取成交價的1%作為保險費用。來自中國拍賣協會的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業績達500萬元以上的有100家企業,這100家拍賣企業的總成交額就近150億元。按這個比例計算,僅拍賣這一塊,國內每年珠寶、藝術品保險的保費就能高達一億多元。
隨著私人收藏家的增多,保險公司也考慮過對個人開展保險業務,徐經理說,這主要取決于珠寶、藝術品行業評估標準的建立,真正放開估計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